扶贫先扶志,近年来,平利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注重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动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
“我的脱贫故事”宣讲村村行活动走进长安镇双杨村
村规民约立标准
参军、搬家、上学、订婚、开业、满月、满岁和其他各种宴请,禁止收礼。红白事人情往来随礼不能超过200元,办席不超过15桌,每席不超过350元,不得燃放烟花爆竹......对拒不履行村规民约,拒不接受批评教育的村民,通过道德评议在村曝光台进行曝光。不得享受本村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属低保对象的按照有关程序退出低保。
这是长安镇高峰村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如今,全县137个村分别制定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用村民自己讨论制定的村规民约树立标准,规范言行。
央视《决不掉队》栏目组在平利县正阳镇拍摄扶贫故事
道德评议育新风
平利县充分发挥乡贤嘉言懿行作用,村村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活动,通过“说论亮”的评议过程和“红黑榜”,引导群众学习先进典型,帮教和转化后进典型,达到“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的目的。
长安镇金沙河村50岁的光棍汉杨九才,一直以来邋里邋遢、好吃懒做、无事生非。去年7月,在村第三季度道德评议会上,杨九才作为后进典型被委员们进行评议。在会上,21名道德评议会委员一一列举了他的种种懒惰行为,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问题,最终让这位汉子红了脸。会后,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洗心革面,穿戴整齐了,胡子刮了,头发也修剪了,整个像换了个人一样,去年秋季还新发展了一亩无性系高效茶园,在山里面找板栗、猕猴桃挣了4000余元。就这样,杨九才的“懒病”在去年“痊愈了”。
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道德评议活动300余场次,树立自强标兵等正面典型430个,帮教转化“等靠要、缠访闹”争当贫困户等后进典型35个。同时,平利县将信访矛盾化解与道德评议结合起来,召开了信访事项听证暨道德评议会,以德息访,以德治访,在淳化乡风民风,化解纠纷矛盾,推进乡村治理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平利县2018年大学新生集体升学礼
移风易俗改陋习
平利县坚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组织党员干部自觉签订《践行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承诺书》,上半年,县纪委共查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5件5人,通报曝光5件5人。并向村民群众广泛发放《贫困户文明节俭搬家》《文明祭祀》《抵制婚姻陋习 倡导移风易俗》等倡议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狠刹人情风,减轻人情债”等文化墙和宣传标语,在农户墙头、公路周边随处可见,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8月份以来,平利县城区大学新生集体升学礼、各镇村集体升学礼陆续开展,村、社区红白事报备和管理台账逐步完善,基层群众各类酒席减少三分之一,人情负担下降一半,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平利县长安镇枣园村表彰自强标兵等先进典型
典型引领树榜样
“有样学样,勤奋自强”,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平利县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脱贫光荣户”“自强励志标兵”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奖励。
同样是长安镇的双杨村村民陈封学,是一位腿部截肢的残疾人,他每天都要装上假肢,下地照看4亩绞股蓝,还要喂养13头猪。去年陈封学家5口人年收入4万余元,顺利脱贫。被评为村里的“自强标兵”,获得1000元奖励。“如果不干活,靠政府救济也能活,但那和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日子不一样。我努力就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朴实的话语,却是一名残疾汉子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决心。
今年来,全县共入选中国好人2人,陕西省道德模范候选人1人,自强标兵100余名,勤劳致富、踏实苦干等先进典型300余名。8月份,CCTV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栏目组和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我的脱贫故事”宣讲村村行活动先后走进平利,拍摄扶贫扶志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精彩故事,用榜样的引领带动,激发群众脱贫的热情,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
此外,平利县结合实际,深入实施扶贫扶志“八个一”工程,即每季度组织一次“道德评议会”;建立一个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开展一次“大宣讲、大走访”;组织一台扶贫扶志文艺演出;赠送一套脱贫攻坚实用技术“大礼包”;绘制一面扶贫扶志文化墙;悬挂一个新民风中国结;评选表彰一批自强标兵。目前,共建立村级家风家训馆5个,悬挂中国结式新民风标识牌12000余户,建成并运行民风积分爱心超市79个,兑换次数15000余次,激发了群众向善向好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如今,大操大办的少了,喜事新办的越来越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勤劳致富的越来越多了,吵架闹事的少了,干业创业的越来越多了,扶贫先扶志的做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干群一心、共奔小康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