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4期(总第106期)

信息来源: 作者:县脱贫攻坚办 发布时间:2018-04-26 16:12 【 字体:

★本期提示★

○武进区党政代表团来我县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我县召开2018年新民风建设工作推进会

○我县召开“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

○县农林科技局聚力“五项措施”推进产业脱贫工作

○党旗映热土 乡村换新颜——老县镇抓党建促脱贫小记

○八仙镇“三到位”狠抓农村危房改造


武进区党政代表团来我县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苏陕扶贫协作工作有关要求,4月22日,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史志军带领党政代表团来我县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史志军一行在县长陈伦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贤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俊,县委常委、副县长张云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昌富,县政协副主席王志大,县工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王绪林的陪同下,实地参观考察了城关镇药妇沟创业小镇、长安女娲硒茶小镇、龙头全国文明示范村,并就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陈伦富介绍了平利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史志军作了讲话,双方就如何加强对接、做好帮扶项目建设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会上,武进区向我县捐赠爱心资金100万元。(习潇潇)

 

我县召开2018年新民风建设工作推进会

为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扶贫扶志工作,持续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4月23日,我县召开2018年新民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俊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会前参观学习了长安镇金沙河村、中坝村、中原村、高峰村和双杨村新民风建设工作。

会上,各镇分别就新民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打算作了交流发言。陈俊作重要讲话。她强调,一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凝聚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的思想共识。加强新民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依法治理的需要。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的关键要害。准确把握“三位一体”要求,将新民风建设、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有机融合,做好新民风扶贫扶志“八个一”工程,整体推进提升。三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力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创新出彩。强化组织领导,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做好抓点示范,打造一批样板;强化宣传教育,发挥好新时代农民宣讲队作用,开展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自强励志标兵等先进典型的评选、学习和宣传活动,完善好新民风标识牌,建好民风积分爱心超市,确保新民风建设工作出成效、出亮点;强化督查考核,新民风建设工作已纳入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考核,要进行常态化督查。她要求各镇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此项工作抓实抓好,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民风保障。(伍姣 贾晓莉)

 

我县召开“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

4月20日,我县召开“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唐如刚主持会议。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老县镇东河村 “三变”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老县镇、长安镇和兴隆镇在会上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县委常委、副县长尚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我县自去年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试点村“三变”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就做好今年“三变”改革工作,尚磊要求,一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三变”改革的重要性。二是聚焦关键,全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规范程序,摸清底数,建好集体经济组织,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扶持壮大现有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一批经营主体,大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选准合作项目,完善改革机制。三是强化措施,确保“三变”改革取得成效,全县上下务必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强化主体责任,形成攻坚合力,深入总结提炼,做好经验推广,积极稳妥推动“三变”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县农林科技局聚力“五项措施” 推进产业脱贫工作

为扎实有效推进产业脱贫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县农林科技局针对产业脱贫的工作重点,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聚全系统之力推进产业脱贫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产业脱贫工作机构,将“三变”办和产业办整合,再统一从局下属单位抽调中高级农艺师、畜牧师等7人充实到县产业办,按照年初制定的产业脱贫工作目标任务,负责督导镇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经营主体带动增收、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工作。同时协调、指导县产业脱贫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扎实做好产业脱贫工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做细产业规划。县农林科技局结合产业脱贫工作实际,因户施策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项目,采取长效产业和短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对今年拟脱贫的33个脱贫村和8个深度贫困村详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通过产业规划到户、帮扶责任到人的方式,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规划,户户有带动的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稳固脱贫。

三是做实主体带动。县产业办组成专职工作组,到全县11个镇督促落实新型经营主体与镇村对接,严格按照与贫困户签订的帮扶协议,做实带动帮扶工作,在落实去年181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基础上,本着对原有包帮户政策不变、按要求扩大带动村、带动户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订单生产得订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配股分红得股金的帮扶措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截至目前,落实培育191家市场经营主体,共计带动8500户贫困户25226人。

四是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实施产业技术服务工程,按照《平利县2018年产业精准脱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部署,建立“三级”培训机制,组织县、镇农业技术人员和能人大户、土专家按照技术“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总体要求,本着“做给贫困户看、教给贫困户干、带着贫困户赚”的培训理念,对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实行全覆盖。一季度,全县共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培训87场次,贫困户3280人次;发放《平利县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手册》3000余份,并对每名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发放一张《平利县产业脱贫技术培训卡》。

五是推进“三变”改革。县农林科技局按照试点先行、多元并举、全面推进思路,坚持“六步走”工作方针,积极推进试点先行、边干边行、整体谋划的思路,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实施精准改革。总结了去年5个“三变”试点村的经验,正式铺开33个计划脱贫村和8个深度贫困村的“三变”改革工作,老县镇东河村、长安镇金沙河村“三变”改革已经顺利完成,形成了一套可以借鉴的好做法,为全县“三变”改革工作整体推进做出示范。(郝晓霞)

 

党旗映热土  乡村换新颜

——老县镇抓党建促脱贫小记

老县镇位于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安康市18公里,与汉滨区毗邻。全镇辖1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4555户,总人口2.2万;2016年在册贫困户1286户,3372人。

近年来,该镇通过“支部+”的扶贫模式,让山上更绿,产业兴旺,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到处呈现出富裕、文明、法制、和谐、美丽、繁荣的景象。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关键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及时转变,工作认真,态度和蔼,一心为民。更重要的是新民风建设硕果累累,提高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不等不靠,结合自己实际,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推进民风建设 构建和谐乡村

该镇以“支部+”系统思维为引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打造“支部+新民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增强全镇干部群众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意识,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建设工业重镇、旅游休闲小镇提供了良好民风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镇推广“村民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模式,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机构,开展道德评议、新民风移风易俗活动,深入整治陈陋习俗,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表彰勤劳进取、创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抵制争当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之风,广泛开展“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建设活动

该镇始终坚持树立健康家庭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家风家训建设,提升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的工作方法。通过新民风建设活动的开展,现已在全镇很快形成了人人勤劳致富,户户争当典型的良好风气。

政策引领助脱贫 三变改革促发展

该镇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工作要求,在本镇东河村成立了“平利县东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土地、林地资源和各类扶贫资金入股的新型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将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相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该镇推进“支部+集体经济+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产业大户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贫困户在通过土地流转和优先务工等收入,实现产业脱贫。其次,以“订单”为联盟,由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贫困户按照要求提供农产品,企业托底收购,合作共赢,实现“订单脱贫”。

同时,该镇还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和山林入股合作社发展农产业,并参加合作社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该镇辖区12个农村党支部,共735名党员。近年来,镇党委紧紧依托“支部+X+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以基层党支部为引领,一对一帮困,手拉手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通过党员接对帮扶,贫困户以养殖富硒乌鸡、陕南白山羊、泥鳅、肉鸽等为特色,以规模化种植油牡丹、药材、魔芋为主导产业让村民增收,同时带动旅游发展。

木瓜沟村9组贫困村民陈续宏说:“我家9口人,多年来,都是靠在外务工为持生计。2016年,村支部联系到我,给我宣传了现在的扶贫政策,可享受5321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顺利地办完手续,建好了猪圈,购买了猪仔,当年就4个月的时间,收入了2万元。2017年,纯收入6万多元,实现了脱贫。今年纯收入大概在7至8万元。”

木瓜沟村13组,54岁的贫困村民杨小东说:“我家8口人生活,这几年多亏了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去养猪两头,养鸡20只,养白山羊72只,年底出栏了1头猪,40只羊,纯收入近5万元。”

据了解,该镇目前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6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发展特色种养大户40余家,家庭农场11家,引进社区工厂4家,农村电商服务站7家。让贫困户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红、就近务工能挣钱的多项收益,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陈林海 王焕然)

 

八仙镇“三到位”狠抓农村危房改造

开年以来,八仙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坚持“政策引导、应改尽改、统一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较好的推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的落实,解决贫困户脱贫安全住房有保障。

责任夯实到位  为了保证全面完成今年危改工作任务,一是成立了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2018年八仙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

质量把关到位  一是各村与施工队伍签订协议时,明确上下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技术关键要求;二是加强技术管理,与县住建部门做好技术指导衔接,确保建房质量安全;三是明确联村班子成员深入实地,巡回开展质量监督检查。

政策宣传到位  一是通过网络媒体、村民大会、院落会等形式加大危房改造政策和资金补助标准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二是对拟改造危改户基本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杜绝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三是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截至目前,八仙镇168户危房改造户,已开工97户,开工率为57.7%,其中达到入住条件15户、已开挖地基户76户、主体完工15户、已粉墙27户。(廖博洋)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