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我县出台“十个严禁”严明脱贫攻坚纪律
○我县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三步走”助推脱贫攻坚
○县教体局:聚民间“小资本”,做扶贫“大文章”
○我县开展“师生颂党恩 、共筑小康梦---我眼中的脱贫攻坚”主题征文活动
○八仙镇:四个“+”模式助推脱贫增收
○三阳镇:活用政策抓产业促脱贫
我县出台“十个严禁”严明脱贫攻坚纪律
县纪委、监察委正式出台“十个严禁”纪律要求,严明脱贫攻坚工作纪律。
我县针对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扶贫领域纪律作风问题和执行落实打折扣、精准帮扶不精准、精准帮扶不到位、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部门帮扶推诿扯皮、扶贫领域资金使用等问题提出“十个严禁”,明确工作要求,为脱贫攻坚提供纪律保障。同时县纪委监察委成立脱贫攻坚纪律专项明察暗访组,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对违反脱贫攻坚“十个严禁”纪律要求的,严格按照《安康市“为政不为”行为问责实施办法》和《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等规定严格问责。
目前,我县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十个严禁”纪律要求的同时,结合第二季度工作落实全面启动第一轮脱贫攻坚纪律明察暗访活动。(曹世林)
我县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为抓手,动员引导非公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非贫困村,实现了群众增收、产业兴旺、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产业扶贫 县政府每年单列3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聚焦茶叶、绞股蓝、生态猪、中药材、富硒粮油5大特色产业,支持181家农业企业在贫困村实施“三变改革”,建设农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2017年带动8137户25743人实现人均增收1211元;全县79个贫困村新建茶园2.3万亩,发展绞股蓝3万亩,饲养生态猪3.5万头,建设中药材基地3.2万亩,种植富硒粮油3.8万亩,为整村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就业扶贫 各镇坚持以村为单位每季度组织1次集中招聘会,让青壮劳力通过苏陕扶贫协作平台找到好工作,让留守妇女劳力在社区工厂、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公益岗位务工成为“上班族”。2017年输出贫困劳动力9360人,月人均工资达到3200元;县内民营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250人,月人均工资2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稳定就业、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
电商扶贫 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组建特色产业联盟,把贫困户生产的绞股蓝、腊肉干、山野菜、土蜂蜜等绿色生态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各地,其中平利绞股蓝已经成为“建在互联网上的产业”。2017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2亿元,带动194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交友扶贫 搭建平台,引导非公企业以贫困学生、重病家庭、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为重点,扎实开展结亲交友帮扶行动,2017年累计筹措250万元用于走访慰问、精神激励、扶贫扶志等公益活动,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49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79个贫困村、58个非贫困村,实现了企业驻村帮扶全覆盖。(吴波 汪晓琳)
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三步走”助推脱贫攻坚
县财政局强化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服务脱贫,2018年从制定方案、项目落实、资金监管三个方面着手,下足绣花功,助力脱贫攻坚。
抓“早” 以制定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为抓手,打破资金大类,纵横联合,提前谋划,科学安排,细致核查,方案在3月底省市审核中一次性通过,为我县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开好头,起好步。积极建议设立项目库,2017年10月底开始启动2018年项目库建设,保证2018年脱贫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等资金,改变以往资金等项目的状况。严格按照《平利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平利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坚持“355”工作日原则,对到位财政涉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项目主管单位账户,防止资金在财政帐上滞留趴窝。
压“实” 在编制实施方案时,对基础设施类和产业发展类,认真核对项目规模,资金配比细化量化到项目,防止资金与项目规模配比失调。结合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重点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编制方案时具体到镇到村到组到户到实施地点,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督“严” 为保证资金及时到项目,要求各项目主管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对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管理实行月上报,季评比,年考核机制,并将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纳入单位年度单项考核和综合考评当中。加大对拨付到项目主管单位涉农资金支出进度管理,对已下达的资金超过15个工作日仍未执行的单位,县财政局、脱贫办联合下催办函,对超过3个月以上的资金还未支出的个别单位,由县政府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督促资金尽快执行。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每季度对项目主管单位、各镇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督查检查,严防资金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挥霍浪费。(钱太平)
县教体局:聚民间“小资本”,做扶贫“大文章”
县教体局在实施教育扶贫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有效弥补教育扶贫政策性短板,着力破解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突出问题,为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
自实施教育扶贫工作以来,县教体局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覆盖不全,深度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乏力等政策层面问题,主动联系援少会、21点基金会、中华狮子会等社会公益爱心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整合社会爱心公益资金,补齐教育资助短板,探索了一套“教育资助为主,爱心援助为辅”的教育扶贫模式,切实织牢教育扶贫网底,实现了从“应补尽补”到“应补足补”的转变。
2017年,由教体局牵头,在全县共募集接收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善款和物资折合现金近30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部分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贫困生,通过政策叠加,有效解决特困家庭子女生活困难问题。一些长期以来受教育资助条件限制、教育资助无法满足特困学生生活需求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关爱贫困学生,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社会风尚。(吴文斌)
我县开展“师生颂党恩 、共筑小康梦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主题征文活动
为深入发动我县广大师生关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与县教体局日前联合开展“师生颂党恩、共筑小康梦---我眼中的脱贫攻坚”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老师、学生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脱贫攻坚给本人、家庭、学校以及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弘扬身边典型,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营造“人人关心、共同参与、助力攻坚”的浓厚工作氛围。
此次征文面向全县教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和三年级以上全体学生,征文时间从即日起至2018年6月30日结束。征文活动结束后将邀请评委对教师作品、初高中组学生作品、小学组学生作品分别进行综合评定,各评选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和优秀奖若干名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将对优秀作品推荐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曹世林 吴文斌)
八仙镇:四个“+”模式助推脱贫增收
2018年,八仙镇坚持把发展产业、电商带动、转移就业等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以“扩规模、育龙头、建园区、创品牌”总体思路,聚力聚焦,助力贫困群众增收,确保全镇2100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摘帽”。
“特色产业+”稳增收 立足茶叶、绞股蓝、核桃、生态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势,利用平利县兰兴食品有限公司、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平利县鑫龙茶业工贸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业产业化组织,确保到户增收资金有产业对接,精准到村、到组、到户、到人。今年,重点打造“2个茶饮产业基地”和“1个绞股蓝园区”,新建高效茶园531亩,茶籽直播1632亩,种植绞股蓝10000亩。做好3.6万亩核桃园的管护,扩大天仙米、苦荞等特色粮食种植规模,种植烤烟2000亩。目前,400余户近2000名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链中增收致富。
“企业+”带增收 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100余贫困户每年按比例分红;利用“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利用“三变+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积极引导5个当年脱贫村完成组建互助资金协会,引进和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融入“三变”改革,引导合作社、企业大户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增加稳定收入的帮扶方式,动员贫困户到兰兴、鑫龙等10余家企业内务工,带动超过200户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
“电商+”促增收 抓住“互联网+”机遇,实现农村淘宝服务站16个行政村全覆盖。不仅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还借力电商平台,促进八仙优势产业与电商的深度融合,把消费扶贫做成八仙品牌,增加部分贫困群众收入。目前,通过电商平台已完成交易额超过10万元,惠及近百户贫困家庭。
“转移就业+”保增收 积极开发河道协管员、村级信息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已安置就业70人。同时通过社区工厂、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帮助3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转移就业。(廖博洋)
三阳镇:活用政策抓产业促脱贫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任务,今年,三阳镇党委政府提早谋划、精心安排产业扶贫工作,让产业扶贫落地生根,为贫困户增收致富打下基础。
支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 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效益、有市场的要求,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和覆盖力度,引导有能力的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严格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全面安排贫困户春季农业生产,并积极正确引导贫困户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发展“小种小养”。采取“支部+X+贫困户”的模式,由党员干部动员企业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籽种、技术、保底回收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6家,大力宣传奖补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土地流转、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投工投劳的新路子,建立企业与贫困户互惠双赢的利益链接机制。同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户入社率,按照统一种源、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货、统一销售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三变”改革 对已经启动“三变”改革的村,指导继续做好制度完善和落实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保证“三变”改革可持续、强推进。利用“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通过联合抱团、引进企业、新建自营等方式,发展合作组织、家庭小型农场、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业务工获得收益,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强化产业扶贫资金投入 用足用活“5321”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和“三变”改革资金,多渠道保障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有需求、有能力的贫困户都能申请到贴息贷款和加入互助资金协会借款,享受“三变”改革红利。(吴明林)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