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平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利县农产品网络销售实施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zfgzbmzfb/2018-0075 | 公开目录: | |
公开责任部门 | 县政府办公室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6年03月08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6年03月10日 |
平利县农产品网络销售实施方案
为了促进平利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平利农产品网络销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做大做强平利优势农产品资源
平利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最美丽乡村、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县域农产品富含硒元素,全部都是生态、绿色、安全的有机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以“有机茶叶、绿色畜牧、特色林果、富硒粮油”四大特色产业为主导,按照10万亩精品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的“5个10万”目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做强有机茶产业。坚持茶饮产业率先突破不动摇,实现基地建设园区化、企业经营制度化、园区管理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着力打造茶产业复合业态,推动产业提等升级,构建现代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绿茶1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示范园10万亩,茶产业总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绿茶6500吨、绞股蓝3500吨),打造平利茶产业升级版,建成陕西茶产业高新示范区和中国名茶大县,把平利女娲茶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争取茶产品质量通过欧盟标准认证,成为“一带一路”标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做大绿色畜牧业。坚持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合作化经营的发展方式,到2020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0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60万头;以莲花生态特种植养殖为引领,大力发展以野猪、野鸡、大鲵、泥鳅、梅花鹿为主的特色养殖,不断扩张养殖规模,把平利发展成为陕西生态养殖大县。
3、做亮特色林果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增林下种植、养殖30万亩;巩固蚕桑产业,以种植党参、独活、云木香等名贵地道药材品种为主,建好八仙、正阳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大力发展中、高山露地蔬菜,建设设施蔬菜5000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核桃经济林8万亩,发展林下魔芋5万亩、良种漆树基地5万亩、木本油料1万亩,巩固苗木花卉基地2500亩以上,种植银杏1万亩,建成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县。
4、做优富硒粮油产业。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按照10万亩富硒粮油目标,重点建设广佛、洛河万亩富硒水稻,大贵万亩富硒油菜,八仙、正阳万亩富硒马铃薯、万亩富硒玉米种植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实现科技增效。到202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总产量9万吨,油料种植面积9万亩、产量1.1万吨。积极探索推进山区粮油生产经营现代化,打造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大力推进农产品网货化的升级转化工作
平利农产品电商主要销售的是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八仙腊肉、魔芋干、鲜笋等,全县致力于将“平利绞股蓝”打造成为网络“爆款产品”。通过大力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化改造,开发出网售农产品100余个单品,并采取全方位立体宣传推介,成功把平利绞股蓝推向网络市场。2015年,由人民网举办的首届中国旅游商品网上展示评选活动揭晓,平利绞股蓝在一众参评商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食品类)最受网民喜爱奖。
1、探索解决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一是不断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坚持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抢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生产优质的网售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现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8个,规划总面积10万亩,现已建成4.8万亩。盛产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特别是平利绞股蓝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非常适合网络销售。
二是保护好生态资源。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乡村与城镇、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在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利生产的富硒农产品,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具有“绿色、生态、安全”的品质。
三是赋予网售农产品特色文化内涵。坚持把农业产业建设与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女娲文化、八仙文化、农耕文化和茶文化,先后举办了四届茶文化节,传统文化和优秀民俗与网售农产品深度融合,为网售农产品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2、严格控制农产品网货的质量安全。
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和11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落实了53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和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具备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日常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全程质量监控,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组织茶饮企业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认证及QS认证,2015年申报无公害产地10个、绿色食品基地3个、有机食品2个,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加强农产品网货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
一是按照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管理和证照齐全、环境整洁、清洁化加工的要求,抓好现有加工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新建标准化茶饮加工企业5家,提升改造茶饮加工企业10家。
二是启动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重点茶饮龙头企业,田珍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茶饮企业创建省级重点茶饮龙头企业建设,确保2家达标命名。
三是组织茶饮企业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认证及QS认证工作,每项认证抓1个示范企业,确保当年取得命名。
四是重点支持陕西秦巴茶业有限公司、一茗茶业有限公司,尽快建设红茶、黑茶生产线,确保按期投产运营,提高平利茶叶综合利用率。
4、全面优化产品结构。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生产标准加工茶产品,引导茶饮企业引进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设备,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把开发高档茶同中低档茶有机结合起来,在做优绿茶的基础上,积极研发红茶、黑茶、花茶等多样化产品,实现春、夏、秋茶叶资源均衡开发利用,延伸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5、强化农产品网货的品牌化创建。
一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抓好“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两大品牌的宣传推介,按照“五统一”要求,着力打造两大知名品牌,把两大品牌打造成全省、全国叫得响的驰名品牌。
二是加大“平利女娲茶”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力度,力争今年取得命名颁证。
三是做好平利绞股蓝陕西省名牌产品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确保年底取得评审验收。加大绞股蓝市场准入工作力度,确保绞股蓝市场准入工作取得新进展,为绞股蓝市场销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加强农产品冷链储运设施建设。
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改造建设一批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和保鲜加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鼓励支持流通企业研发推广鲜活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技术及材料、冷链流通技术及设备,加强传统冷冻冷藏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安全保护装置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冷库向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中心转型。
三、线上线下融合,做大做强茶饮体验店
一是继续实施百企百店工程,组织县内23家茶饮企业在西安市长安南路国际茶城,建成平利茶饮产品展示营销中心体验店。
二是建成长安镇仿唐街平利茶叶集散市场,各茶叶基地镇至少组织1-2家茶饮企业在长安镇仿唐街开设营销网点。
三是组织县内茶饮企业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体验店营销窗口,重点突出茶饮产品连锁销售,新增平利茶饮产品专营体验店50家。
四是引导各企业开辟多元化销售渠道,开设网店,打造网上交易平台,开展电商、微商交易等。
五是继续抓好宣传推介,利用各类媒体、报刊扩大宣传,在安平高速沿线制作大型灯箱广告牌,提高平利茶饮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农产品网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技术领先、监测面广、数据权威、发布及时、功能多样的县级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各类信息子平台和相关业务系统,配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等功能,重点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加强部门协作,科学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和共享规则,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同开发利用。
2、强化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农产品监测信息采集点,动态监测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仓储基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产销、库存和价格情况,根据需要及时预警。科学分析相关农产品信息的变化趋势,为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调控农产品市场提供决策支持。依托监测数据开发编制并权威发布我县农产品价格指数和景气指数。
3、建设“平利农产品特色馆”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平利农产品销售网站,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在淘宝、天猫等网站建立农产品旗舰店。发挥电子商务的无地域限制优势,构筑覆盖全区域的零售终端,完善终端实体店的展示和销售功能。
4、大力发展专业性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建设具有产地支撑的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流通新模式。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对家庭和团体单位的农产品智能配送,针对平利绞股蓝、有机茶、富硒大米的地域品牌优势,探索具有平利地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五、加强网络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立合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准入管理和溯源管理,规范农产品标识的使用,支持有条件地区试点建设网络销售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先行先试并逐步拓展到其它农产品。加强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抽检频度,围绕“菜篮子”安全,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抽检。
2、建立平利农产品网络流通诚信体系。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诚信档案数据库,健全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共享制度,对全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集到陕西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违法失信市场“黑名单”制度,向社会警示失信市场信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监管,严格执行公平交易管理法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违法添加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