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镇 “三变”助脱贫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丹丹 发布时间:2017-11-23 09:16 【 字体:
 

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广佛镇引以为傲的资本。但美丽的外衣之下,是贫困发生率20.25%的尴尬现实。平利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启动后,广佛镇顺势而为,抓点示范,致力于唤醒沉睡的资源,破解“贫困的富饶”,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探索新路径。

资源变资产:变废为宝好处多

伴着声声悦耳的鸟鸣,缠绕山间的云雾袅娜地向天边飘散,神秘而羞涩的黄柏原渐渐揭下面纱,露出天然雕饰的绝色容颜。

村民谌杰一天的生活便从此刻开始。

他家就住在山脚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谌杰一家就依附着黄柏原这块富饶的土地生活。从这里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盘旋而上,沿路是河谷冲出的狭长坝子,正在翻挖的红苕、等待收割的稻谷是留守山民忙碌一年的战利品。顺着视线前移,大片荒芜的坡地和苍茫的大山连为一体,即将消逝在一片浓郁的绿色之中。

“年轻人基本都出门打工了,剩下些劳动能力不行的种不了多少地。都是好地,没人种,就荒了。”说到这些,谌杰有些失落。他自己早年也在外务工,现在回乡发展,才发现农村宝贵的土地资源竟然闲置荒芜。

2017年年初,黄柏塬近200亩闲置土地被集中起来,种上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魔芋,并入股东山寨魔芋合作社,每亩保底收入3000元。这些“废弃”的资源瞬间被盘活,成了能生钱的香饽饽。

除了土地资源入股外,劳动力入股也在广佛镇“风靡一时”。许多劳动能力较弱的村民,外出务工有困难,只能选择在家务农。收入低下的同时,一到农闲时节,就被迫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现在,这部分人可以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在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务工。“既能让群众增加收入,又能安置闲散劳动力,避免社会矛盾”,据村干部介绍,资源入股带来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

资金变股金:“天上掉馅饼”不是白日梦

9月18日,在东山寨村的会议室里,互助资金协会发放借款暨魔芋合作社股民股权认购大会正在召开。

“我没听错吧,把互助资金协会的钱免费借给我们,还让我们入股到魔芋合作社年底拿分红?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村民郑思德忍不住问道。

被“馅饼”砸中的,可不止郑思德一人。目前,东山寨村互助资金协会首期筹措的30万元资金已全部免息借给贫困户,每户借款5000元,有60户贫困户受益。借款由贫困户以认购股份的形式投入到东山寨村魔芋合作社、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每年领取分红。

除了互助资金外,小额贴息贷款也是贫困户入股资金的来源之一。在八角庙村刚刚成立的国盛百合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6户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金融扶贫项目投入5万元认购股份,每年最低保底分红4000元。

和贫困户“借鸡生蛋”的方式不同,八角庙村三组组长潘际军是个人出资20万元入股合作社的大股东。因为跟随企业外出考察过百合种植项目,对资金运行方式和产业发展前景更有信心,潘际军将辛苦多年攒下的存款全部投入到合作社,“2万元一股,我认购了10股,按照合同,每股每年保底分红1600元,我每年的保底收入就有16000元,等公司盈利后,还有效益分红,到时候拿的更多。”潘际军掰着指头算账,脸上乐开了花。

农民变股民:改变的不只是身份

从贫困户变成东山寨村魔芋合作社的大股东,村民谌杰只用了一年时间。今年7月份,当村干部非常为难地向他解释,以他现在的条件,不能再当贫困户,要从贫困户名单里剔除时,谌杰开心地表示:“剔除了好嘛,这帽子有啥好戴的?我这是提前脱贫了,好事情!”

帮助谌杰迅速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最大功臣,是东山寨村魔芋合作社。找到“组织”后,谌杰摆脱了“望天收”的局面,不仅有了技术上的支持,还有销售渠道的保障,实现致富梦变得不再遥远。作为促农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的“一把好手”,农业合作社在广佛镇遍地开花。目前,全镇已创办各类合作社15个,吸收“社员”370多个,不仅为群众搭起了就业创业的平台,也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种养,提高产业效益。

和谌杰一样,八角庙村20余名从“农民”变身“股民”的群众,也迅速适应了新身份。

“他们很关心合作社的发展,时常到种植基地去看看种苗,到办公室来问问情况,也有来寻找务工机会的。”据八角庙村国盛百合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侯国志介绍,股民们都“不把自己当外人”,隔三差五就要来“视察”一番,很热心。

“既然钱投进去了,那就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贫困户何传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是跑的最勤的一个,通常是来找做零工的机会。贷5万元贴息贷款投入合作社,何传华下了很大的决心。身份的改变,让他体内的勤奋因子觉醒,以前干完农活“歇气”的时间,现在都用来务工增收了,“感觉有奔头、有指望了,比以前也更有干劲了!”

伴随身份改变的,是心态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雇工变为主人,老百姓与公司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有效破解了公司与农户“两张皮”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变掉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

如今,尝到了农村“三变” 改革的甜头,群众从最开始对新鲜事物的怀疑中走出来,变为积极支持、主动加入。“三变” 改革,正在广佛镇大放异彩,并逐渐释放活力、彰显效益。

|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