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 流水 人家(排散板如歌第七)

信息来源: 作者:杨善鈞 发布时间:2017-10-19 15:02 【 字体:

双杨村一组曾经是拥有七百多号人的一个自然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农民负担重,自然条件差,农户纷纷外迁,现有不到二十多户百十号人,而且分住在八个生产队。

近年来,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强劲东风吹拂下,硬化了道路,铺设了钢筋水泥板桥。本村有一胡姓年轻农民,外出创业有所成就,流转了八百多亩土地栽植核桃,种植绞股蓝,给这里留守劳动力提供了就业赚钱的机会。这片荒凉的土地逐渐复苏进而生机蓬勃。

清晨,太阳初露笑脸,笼罩的薄雾渐渐散去,朦胧的景物已变得越发清晰,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湛蓝的天空,在红彤霞光的渲染下更富有神奇的色彩,不知从哪钻出来的一群小鸟,缓缓的向着炊烟的农舍飞去。

在山脚下,流淌着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多年不见的小麻鱼,时而来一个鱼跃龙门,时而岿然不动,似在窃窃私语。小虾儿和“水车”也不甘示弱,时常来一个大聚会,在水中蹁跹起舞,小溪赋予了鱼虾一个静谧的环境,一个温馨的家,它们的生活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放眼一望,小溪仿佛是一条白色的银带,缠绕在青山的环抱中,把周围的景物点缀的更加绚丽多彩,小溪的四周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在草丛间,仿佛可以看见几枝野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不免令人联想“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的佳句。

在潺潺的流水之上,横空架着一座水泥人行小桥。在桥的另一边,经过修缮一新的两间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屋顶上炊烟袅袅。这时才豁然开朗,显然这里住着一户人家。细想一番,这不正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正与马致远笔下的《天净沙﹒秋思》比起来,这里不再在昔日的枯藤、老树和昏鸦,取而代之的是芳菲、佳木和早莺,在静谧的环境中,处处弥漫着生机的气息。

这时不远处传来欢声笑语。原来在草地上坐着一对老人,或许就是瓦屋的主人。

老翁白发苍苍,红光满面,手里提着一瓶酒,嘴里吆喝着:“来,整一口”。

“好。等一下”,老妇人微笑着回答。

老妇人容光满面,精神抖擞,两眼静静地瞅着渐渐鼓起来的母牛肚子,她笑了,笑得很甜,像一朵历经风霜的菊花,扳起指头自顾自的数着,正月二十一日,二月二十一日、三月二十一日…,然后起身走到母牛的身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母牛的肚皮,继而在母牛屁股上拍打了两下,跟在母牛身后悠悠缓缓地向水沟走去……两只小白羊竟窜到了母牛的前面已经开始品尝纯净的泉水了。

老翁“四两”下肚,情不自禁的引吭高歌:太阳出来照四方,山村一片喜洋洋,牛羊长得肥又壮,往后生活有保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老翁能有这样的心态,的确难能可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衣食无忧,在乎生活有望,才在乎山水之间……也许是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欢呼、讴歌吧﹗

这里,山清水秀;这里,鸟语花香;这里,幽静秀丽;这里,民风淳朴;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

|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