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6日至10日,陕西日报记者跟随省委农工办走进贵州,就农村“三变”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地的“三变”改革典型村,听介绍、看发展、取经验。现将陕报记者采写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调查 ---《“ 凉都”之变》予以原文编发,供全县学习借鉴。
“凉 都”之 变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调查
“凉都”不凉,反而很“热”。
贵州六盘水,中国凉都,夏季月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的城市,在这个夏天彻底“热”了起来。
热,来自于短短半年,迎来4000多名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人员参观学习。
热,来自于4个多月,吸引了中央至地方媒体上百次的密集报道。
热,还来自于当地百姓,特别是165.33万农民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作为当前全国正在推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发源地,近三年来,六盘水市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8个季度在贵州省排名第一;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2.85亿元。
发展倒逼出的土地改革
在六盘水市“三变”办副主任王奇兵看来,“三变”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深处的六盘水市,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所辖4个县区有3个国家级、1个省定贫困县,2014年贫困人口50.9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9.55%。在“三变”之前,六盘水市的农业产业在贵州省排倒数第一。
2010年,六盘水市提出转型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此时,正值贵州全省鼓励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市情,六盘水市提出了“3155”计划:通过3个百万亩核桃、猕猴桃、茶叶产业以及5个50万亩的刺梨、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全市约有50%的煤老板开始转型做农业。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返乡能人陶正学,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陶正学与其他转型者一样,租赁土地发展农业,但这种方式难以激起农户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何与农户结合得更紧密?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在舍烹村,为了打消群众对入股的顾虑,陶正学自己投入1700多万元,却主动提出只占27%的股份,其余让利给村民和村集体,吸引村民集资700多万元入股。舍烹村的产业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2015年,时任六盘水市委书记,现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的李再勇,对舍烹村调研后,总结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概念。当年3月,为了充分推动“三变”,六盘水市在贵州省率先单独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市长等担任副组长的“三变”领导小组,下辖各县区也相应成立机构,定岗定编,专门负责统筹协调“三变”工作,并制定出台了《“三变”改革入股合同管理办法》《贫困人口参与“三变”改革进退管理办法》等20多项配套政策,在全市推广“三变”。目前,这项改革已覆盖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72个行政村、31个省级农业园区。
2016年初,贵州省在21个县区进行“三变”改革试点,自今年开始在全省推广实施。以“三变”促改革、促发展,在贵州全省领导干部中达成共识。
无事不入股 无人不入股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分散、农民分散、资金分散的“三散”难题,而“三变”可谓是“三散”的破题之举。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六盘水市的“三变”也进行得更加彻底,成为全域“三变”、全民“三变”。
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自2012年起,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从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通过土地入股、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规模发展了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把穷山村变成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的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
随后,在政府的担保帮助下,陶正学又联合社会资本,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双方合作吸纳了舍烹等8个村的生态林、水域、湿地等集体资源共8.5万亩,入股娘娘山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22万多元。如今,园区核心区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46万元,其他7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不足3000元提高到9570元。
通过资源变资产,实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让群众增收的渠道多起来,是六盘水市实施“三变”的一大特点。如今,当地农民入股的方式已不仅仅是土地、宅基地、荒山荒地等传统资源,而是根据各地实际及产业发展情况,将优质的气候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技术技艺等折股量化,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使其成为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器,亦是“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的点金术。
记者8月7日调研时了解到,六盘水市还积极探索财政资金股权化,将涉农资金在不改变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农户的股金,实现资金变股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六枝特区郎贷镇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000万元入股企业,建设猕猴桃基地4000亩,以镇政府名义占股20%,获利后按股所分红利注入政府设立的基金专户,兑现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使一次性投入资金成了农户的持续性收入。
通过“三变”+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美食商城等方式,六盘水市将中药材、刺梨等特色产业,城市停车场、美食城等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旅游景区景点的“三场一馆”(停车场、娱乐场、专卖场和农家旅馆)等全部融入“三变”,实现了农村“三变”向全域“三变”拓展。
种好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确权是流转的基础,但流转给谁才是关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最终都要落足到产业发展上,只有产业发展了,群众的收益才能保障,土地确权也更显价值。因此,选对产业、选好企业至关重要。
六盘水市将山地劣势转变为山地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旅游等多个领域,对成长空间大、最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提升产能,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力争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经营主体,每个经营主体发展的就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钟山区的梅花山,过去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其所在的高炉村将山地资源、气候资源等入股,建设了“冰雪童话”国际滑雪场,去年入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00元,比2014年增长68.72%。
为了能吸引更好的经营主体来承接产业发展,六盘水市对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通过对现有经营主体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共培育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0个,省级龙头企业59个,合作社1301个,筛选了9家“三变”企业培育上市。而那些没有经营主体的乡村,则采取多种方式和激励政策,把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引进来,一时引不进来的则由政府管辖下的平台公司进入,与合作社联合发展,待其发展稳定,平台公司收回成本后,采取占股让利或村社回购股权等方式逐步退出。
不少地方还通过采取村村联建,组建联村党委,对区域内资源综合利用、农旅产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协同管理,共同推进。
如今,六盘水市正在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紧抓“三变”改革,通过经营主体引导各类合作社,带动农户入股参与发展产业,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投资者和受益人。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167.98万亩,整合财政资金8亿元,撬动村集体自有资金1.31亿元、农户自有资金5.09亿元、经营主体资金45.47亿元参与入股,共有50.14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12.2万户)、带动165.33万农民(其中贫困人口31.65万人)受益。(刊发于《陕西日报》2017年8月14日01版)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