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34期(总第73期)

信息来源: 作者:县脱贫攻坚办 发布时间:2017-08-10 17:05 【 字体:

★本期提示★

○陈勇在闹阳坪村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县委书记郑小东在双杨村督查脱贫攻坚工作

○我县召开新民风建设推进会

○我县召开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推进会

○我县举办产业扶贫暨中蜂养殖产业培训

○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李斌在凤凰寨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老县镇东河村“倒计时工作法”确保脱贫攻坚如期达标

○西河镇借“三变”之力撬贫困之基

 

陈勇在闹阳坪村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8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深入到包抓的广佛镇闹阳坪村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吴少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贤存一同调研。

在闹阳坪村脱贫攻坚作战室,陈勇听取了镇、村落实6月27日到村调研拟定事项情况的汇报,并详细询问了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随后,陈勇实地查看了通组公路、防洪河堤、饮水工程、便民桥涵等规划建设点,与县、镇、村干部一道商讨方案、研究措施。他要求,要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入手,用足用好用活中省市脱贫攻坚政策,集中精力打好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把群众满意、得到实惠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因户因人制定产业建设帮扶措施,巩固发展脱贫增收优势产业,扶持开发创业就业后续产业,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腰包都鼓起来、日子都好起来。

督导调研中,陈勇还看望慰问了陈世军、熊万仓两户贫困群众,仔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收入来源、子女上学等情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自力更生、早日脱贫。他叮嘱县、镇、村干部要持续关注贫困群众生活动态,及时调整完善帮扶措施,让每一个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国家扶持政策,都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高鑫)

 

县委书记郑小东在双杨村督查脱贫攻坚工作

 

8月8日,县委书记郑小东带领县委办、县交通局负责人,深入长安镇双杨村督查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全面落实“三实”要求。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文明随同检查。

  郑小东一行首先来到双杨村脱贫攻坚作战室,随机抽查贫困户档案资料情况,认真翻阅了贫困户“两卡一簿”,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收入、干部帮扶过程等信息,与驻村帮扶干部交流。

  郑小东强调,双杨村脱贫攻坚档案资料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省市要求进一步做好规范提升,建立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工作记录簿,充分运用视频、图片等形式,把脱贫过程做得更实更细更精。同时,要加强扶贫干部管理,推行脱贫攻坚干部智能云考勤系统,严格落实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坚决做到帮扶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随后,郑小东踏查了红双路和双杨村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在红双路施工现场,郑小东强调,红双路是惠及高原、柳坝、双杨、西河四村的重要民生工程,县交通局、长安镇要严格做好施工过程监督,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开作业面,全力赶进度,确保10月底建成通车。

  在双杨村东河集中安置点,郑小东指出,要保质量、抓进度,确保贫困群众如期搬迁入住。  

郑小东还走访了贫困户许立章、吴昌松、李金丛,详细调研了企业帮扶贫困户现状,询问了贫困户家庭收入、干部帮扶等情况。

 

我县召开新民风建设推进会

 

8月7日,我县召开新民风建设推进会,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决胜脱贫攻坚、奋力追赶超越和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民风保障。

县长陈伦富主持会议。县委书记郑小东作重要讲话,要求要把新民风建设与抓党风带政风相融合,在“学亮比、争创出”上求实效。要运用“党建+”系统思维,把新民风建设融入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廉政、守法、守信、向上,带头倡导好风气,当好民风建设的表率。要把新民风建设与挖掘弘扬乡贤文化相融合,在创新社会治理上求实效。规范建立乡贤工作室,设立“孝德榜”,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乡村自治、基层和谐稳定。要把新民风建设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相融合,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上求实效。大力实施“德在平利”工程,组织陕西好人、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他强调要强化保障,坚持示范引领,加强督查考核,扎实推动新民风建设工作落实。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俊对新民风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正阳镇、教体局、民政局、城关镇、长安镇、老县镇、广佛镇先后进行大会发言。全体在家县级领导,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市驻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委宣传部、县创文办全体干部参加会议。(陈力 孙义权)

 

我县召开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推进会

 

    8月8日,全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推进会在县国土局会议室召开,传达省市最新指示精神和有关要求,同时就移民搬迁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再推进。

    会议就做好下一步移民搬迁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持续推进问题整改。各镇要再下功夫,持续用力,坚持一手抓常规工作,一手抓问题整改,将问题整改要继续向纵深推进。二要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各镇要全面启动建设,抢抓七月到十一月施工黄金期,力争“三项建设”同步推进,为后续群众入住奠定基础。三要抓好“三精”模块化管理。要按照市上统一的“三精”模块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四要抓好信息系统建设。各镇要抓紧时间,逐条逐项核对录入,切实保证各项资料完备可查。

会上,搬迁办工作人员还就移民(脱贫)搬迁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使用及录入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各镇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及搬迁办全体干部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李冬 柯晓乐)

 

我县举办产业扶贫暨中蜂养殖产业培训

 

为全面提高中蜂养殖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中蜂养殖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工作,8月2日起,我县举办为期一周的产业扶贫暨中蜂养殖产业培训。

 培训班上,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食品工程系主任、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炜教授,陕西省蜂业协会副会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黎九洲研究员等专家结合其多年的经验,从中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中蜂饲养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蜂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及中蜂的四季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现场解答与会人员的提问,使在场的每一位养殖户对中蜂养殖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3天的集中授课后,授课专家还来到一些中蜂养殖大户家中,就如何收蜂、采蜜、放蜂等关键环节,进行手把手现场指导,切实解决蜂农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大学对口帮扶平利专家教授、省农广校领导及中蜂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共126人参加培训(徐凤文)

 

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李斌在凤凰寨村

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日前,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李斌深入西河镇凤凰寨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凤凰寨村是县新华书店的包联村,有八个村民小组,362户1237人。目前共识别贫困户163户388人,计划在2018年整村脱贫。由于该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基础较差,脱贫任务艰巨。在县新华书店经理李双贵和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县新华书店副经理郭建华的陪同下,李斌实地查看了村容村貌,并与村委班子座谈,认真听取村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汇报。李斌指出,凤凰寨村作为其下属单位的对口包联村,市公司也有责任为该村脱贫摘帽出力献策,做出应有的贡献。针对今年该村的脱贫任务,李斌表示,将发动公司的全体党员职工,配合县新华书店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同时将利用公司的便利条件,帮助指导该村搞好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并对该村下一步发展和工作重点提出意见建议。

 

老县镇东河村“倒计时工作法”

确保脱贫攻坚如期达标

柯家坡、蚂蟥沟通组水泥路硬化完工,风箱沟、长沟的饮水工程、安置点的污水处理工程前期基础处理已建好,安置房建设进度过半,产业奖补资金逐步兑现到位……这些都是老县镇东河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行“倒计时工作法”后呈现出的新气象。

年初以来,老县镇东河村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实行“倒计时工作法”,进一步夯实责任,细化措施,全力抓好落实。该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完善了工作队的工作责任制度、请销假制度、定期会议商议制度、定期入户走访制度、督查考评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强化工作要求,将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每个干部抓落实,由包联干部制定出所承担重点项目、贫困户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进展计划,交到驻村“工作队”,由驻村领导组成交叉走访检查组,对各重点项目、贫困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检查。

倒计时工作法对进度滞后的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制定该项目倒计时工作计划,组织落实限时整改措施,包联干部现场督促施工方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施工。对帮扶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率不高的干部实行谈话、会议通报、政策学习的方式督促改进,限期跟进。

实行“倒计时工作法”以来,东河村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较快实施和推进,桂花沟安置点、风箱沟、长沟绿化亮化工程7月中旬已经完工,道路硬化、人饮和污水处理、电改入户、安置房建设等工程将于十月底前全面完工。在驻村“四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更加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为确保东河村全面完成整村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河镇借“三变”之力撬贫困之基

为进一步整合生产资源,壮大特色产业,转变贫困户农耕劳作生产方式,西河镇顺应市场规律,捋顺脱贫思路,摸清资产家底,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运作模式,以合作社、企业、产业大户等经营性主体为支点,借“三变”之力,撬贫困之基。

找准主体,支点必须身板硬。西河镇为推动产业发展,在传统产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入驻,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建立了梅花鹿养殖场,养猪、养羊、养牛合作社,中药材、富硒粮油、油牡丹、绞股蓝、猕猴桃、大樱桃产业园区,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基地等规模较大、效益前景较好的经营性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地域优势,将土地、劳动力转换成资金资本,以“大气候”企业带动贫困户生产发展,以科学管理提高效益产出,变“荒”为“宝”。该镇磨沟村与宏远梅花鹿养殖场签订协议,由帮扶单位出资25万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构建贫困户与企业利益链接机制,通过股息分红,入股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得红利1000元。初步实现从“产不出”到“高产出”的转变,减轻贫困户生产风险负担,保证稳定保底收入。

探索“三变”,借力也需用力。在实践“三变”改革的过程中,西河镇注重借外力充内力用实力。借外力,就是灵活运用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召开企业主培训大会,宣传产业扶持政策,鼓动企业主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充内力,就是加大入驻企业协助力度,以修建产业路、创建产业园区、改善产业环境条件为手段,让企业运作无顾虑,企业发展无障碍,营造良好政企关系,实现“招的来、留得住”。用实力,就是将包帮干部的力量用在搭建企业与贫困户桥梁之间,加大贫困户技能培训力度,疏通贫困户入资入股思想,解决企业扶持“好带不好用,好用不好管”的问题。让企业发展即顺应市场需求,又符合当地用工实际,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钱技”双利。

对准穷基,撬动还需持久。贫困户增收不是一日之功可以解决,为保障脱贫不返贫,西河镇注重壮大村办集体经济,以集体积累解决长顾之忧。该镇三合村灵活运用帮扶单位产业扶持资金,新建食用菌合作社,与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达成供销协议,由村委会占股51%,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股东”,实现村民自治的村办企业。按照计划,村委会所有占股收入将成为集体积累,用作本村公益事业的各项开支,实现集体“农转非”,让村内所有农民都成为“非公企业主”,集体有钱,全村收益。西河镇以保收入、稳增收、顾长远的思路,保持长发久功之态,让帮扶力量发挥持久效果。(廖维民  魏燕)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