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来前夕,平利许多机关党员干部自发到革命公园开展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思想洗礼和道德激励。民间祭祀也文明了许多,很多地方不再是火光冲天、炮声震天。这些现象彰显了风尚美,为新民风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文明县城和最美乡村建设进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更是“蕴人文精神而丰”,依托蕴藉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每年一度的清明节也不例外,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其多元共生的内涵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哲学与生存意识的精神。清明节里祭祀扫墓等习俗,体现出人们“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愫与寻根情怀,表达对祖先的敬畏、认同与感恩。同时,“佳节清明桃李笑”,百物峥嵘,万象更新,除缅怀追思外,清明更是“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节仪式”、勃勃生机和希望的“绝艺”与“胜镜”,人们外出踏青、插柳,用热忱活力的举动拥抱新颖的万物元素,也体现出对生命一脉相承的珍视与祈祷。
清明节是对传统的温情与皈依,群体记忆符号和神圣“图腾”,让人们接受价值的洗礼、道德的教化与情感的激励,培植信仰与人间之爱的责任感,淳清社会风气,清明节的提醒和润化,让我们深刻地明白“生命,源远流长,又生生不息”,若要过好有意义的清明节,就必须深入到清明节的“核心”与“根基”,挖掘并升华其内涵,参悟并守望其精神。但当今,一些人对待清明节往往沦为重形式轻内质。如清明节祭祀是“情感的、礼仪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为一种精神诉求和安放,但有人却将其异化成走样离谱,祭祀过程中奢靡铺排,盲目攀比,“祭祖却成了文明的退化,猥亵和暗伤着传统文化的圣光”,“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文明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造成资源浪费与心灵扭曲,污浊社会风气,更违背了清明节“清洁而明净”的本真。基于此,不得不考虑,将清明节从形式和内容上渗融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现代元素与方式,就成为了必然和必要。如凭吊故人可采用“网上祭祀”与“网上墓地”等形式寄托哀思。清明节只有不断衍生和焕发出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才能避免陷入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尴尬。
此外,精神是一种“提醒和思考的力量”,清明节虽只是一年光景的一个片段,但我们却应该将清明节赋予给我们的精神精义与内核注入到生命和灵魂中,延伸浸润至日常,弘扬历史,擎启未来,让自我生命、人际关系与社会演进的和谐得以激活、接力和远征。也只有如此,清明节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让绵延的思绪与情感绘制时代沿袭的精神图谱。
|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