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我县召开移民(脱贫)搬迁暨迎接脱贫攻坚省级第三方评估、市市对县考核工作会议
○八仙镇科学部署2017年移民搬迁工作
○书记的“穷亲戚”不穷了
○脱贫路上喜事多
我县召开移民(脱贫)搬迁暨迎接脱贫攻坚省级
第三方评估、市对县考核工作会议
12月13日,我县召开移民(脱贫)搬迁暨迎接脱贫攻坚省级第三方评估、市对县考核工作会议。县长陈伦富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县委副书记徐启菊主持会议。
县长陈伦富就做好2017年移民搬迁工作讲话要求: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抓搬迁、树立底线思维抓搬迁、坚持规划引领抓搬迁、从速落实任务抓搬迁、注重就业安置抓搬迁、强化责任担当抓搬迁,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搬迁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对于脱贫攻坚省级第三方评估和市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工作,陈伦富强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沉着应对,夯实责任,发扬连续作战精神,顺利完成评估迎考工作。
会上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唐如刚安排了全县移民(脱贫)搬迁及迎接脱贫攻坚省级第三方评估、市对县考核等工作。县政府副县长刘永恒就农民进城工作进行了安排。
县国土局、扶贫局、城关镇、老县镇、洛河镇作了发言。
全体县级领导,各镇、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市驻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县搬迁办、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全体干部参加会议。 (陈金涛)
八仙镇科学部署2017年移民搬迁工作
八仙镇以注重民生,狠抓实效为工作目标,及早部署2017年移民搬迁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早日挪穷窝、断穷根。
提早谋划、精心部署。于12月15日召开全镇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安排部署会,及时传达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同时要求各部门、各村要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在加快各项工作推进的同时,超前思考定位,解放思想,科学谋划2017年工作,确保移民(脱贫)搬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一期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深入学习新政策、新规定、新要求,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地把移民(脱贫)搬迁这件民生大事办成、办好、办实。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以彰显实际成效为工作重心,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坚持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群众增收脱贫相结合,切实发挥好搬迁的民生、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努力实现一举多赢。同时结合全镇移民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全面开展对象摸排,规范建档立卡,科学完善规划,统筹搬迁与脱贫,进一步提高移民搬迁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严格标准,扎实推进。坚持“落实真举措、落实硬性标准”的工作方法,全镇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严控建房面积和群众自筹两条红线,坚持分散安置“五不准”、同类对象同标准和补助资金兑现三大标准,保证红线不越、底线不碰,最终实现“搬迁不举债,脱贫有保障”的目标,确保全镇移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廖博洋 黄灏)
书记的“穷亲戚”不穷了
“恭喜啊!老龚,听说你搬家了,我今儿来看看。”近日,八仙镇党委书记吴风华来到号房坪村三组已乔迁新居的“穷亲” 龚光祥家道喜时说道。
面对前来道喜的“亲戚”,龚光祥激动不已,拉着吴书记的手说:“感谢您的帮助,要不是您,我哪来的新房住。今后,我一定努力发展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老龚一家3口人,因家中缺乏资金等原因,生活过的很清贫。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将他家纳入了贫困户行列,并与该镇党委书记吴风华结为“亲戚”。被评为贫困户后,吴书记多次到他家,为他脱贫致富找门路、出点子、谋发展。
今年初,吴风华到老龚家走访时,看到他家成为危房而至今暂住在其它村民家时,建议他采取分散安置的方法,通过享受5321贴息贷款和移民搬迁补助,帮其新建了2层新房。经过装修后,11月7日,正式乔迁新居。
同时,为确保龚光祥家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吴书记鼓励他大力发展产业,种植了2亩魔芋和茶叶,喂了2头猪。在外务工的女儿也不例外,女儿龚亚兰告诉记者,每月工资都有2000元以上。老龚估算了一下,今年全家人预计收入4万元以上,纯收入可增加1.5万多元。
在吴书记的帮扶下,通过“挪穷窝”和“换穷业”,龚光祥的房子盖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书记的“穷”亲戚再也不穷了! (余玮 黄灏)
脱贫路上喜事多
“喜事年年有,唯独今年多”2016年12月9日,正阳镇八仙村同一天里迎来了两件大喜事,一个乔迁新居搬了家,一个百年好合结了婚。有趣的是,这两家男主人公小名都叫“水儿”,年龄岁数也相当,而且都是今年镇领导包帮脱贫的贫困户。说起两个“水儿”的脱贫经历,那可是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
杨水儿旧房改造结良缘
杨水儿大名叫杨宗水,住八仙村二组伍家沟。小伙子今年38岁,个子不高,为人活泼热情,一张嘴巴能说会道,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漂泊,只到去年才返乡归家。得知杨宗水回家的信息后,村主任刘世财和镇上司法干部卢尚海就第一时间上门拜访。其实,杨水儿家他们已经去过多次了,每次看到杨水儿那体弱多病,65岁的老娘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待在家里,村干部们的心里就特别的酸,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每次路过他家门前时到屋里看看,打探杨宗水在外面的状况和归期。
杨宗水家依山而建,门前有条小河,房前屋后的树一年年长高壮大,而他家那两间土坝房却越来越陈旧。一到下雨天,老母亲就忧愁难眠,担心房子那天漏垮塌了。这是一户典型的贫困户,家中没有主要劳动力,没有稳定收入,老母亲需要人照顾,房子逐渐成为危房。面对这种状况,驻村干部张丹成和村上三委成员开会时提出:“贫困户登记建卡,制定脱贫计划时,杨宗水家这种老人无人照看,房屋存在隐患的状况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纳入最先脱贫的批次名单中。”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杨宗水回来拍板定局。
这次登门拜访杨宗水,镇上指派的到户包帮镇司法干部卢尚海也做了充分充备。去了怎么说?政策补助标准有哪些?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该建议他怎么做,所做的计划能不能保证他家如期脱贫?带着这些看似简单却又严谨的问题,大家见到了杨宗水。小伙子热情的很,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嘴里还说不尽的感谢话。他母亲的精神气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满脸都是笑容,估计跟儿子回来有很大关系。听镇村干部说明来意后,杨宗水爽快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次回来就暂时不出去了,一是老娘岁数大了需要人陪伴照顾,二是自己想在家里干点事,计划搞土鸡养殖。”对村上易地搬迁到集中安置区建房的提议,杨宗水表明了自己的难处。他说自己这些年也没存上多少钱,又没结婚成家,借钱贷款都是问题。最主要的是自家承包土地都在房前屋后,耕种方便,搬到别处啥都没有,老娘也不习惯。最终,杨宗水选择了旧房改造。他自己算了一下帐,置换的木料家里都是现成的,很多活自己会干,不用找人花钱。房子按要求改造好后,政策补助1.3万,自己投入不是很大,宽余的钱还能建鸡舍修场地。
说干就干,小伙子做事也挺麻利,旧房不但重新换了木料和瓦,还用水泥砖挨着扩建了一间进行整体加固。原来的露天厕所和猪圈也改造成了平房,平房后面建起了一排鸡舍,场地空间利用的十分合理。说起养鸡,杨宗水家的资源条件特别占优势,水,电交通都方便,周围也没其他人户,屋后几十亩荒山林地一圈围,鸡的放养空间十分广阔,今年养的土鸡大一些的已经开始出售了。最为可喜的是,杨宗水在外打工认识的一个四川南充未婚女人到他家看到充满生机活力的变化,看到杨宗水勤劳智慧的表现后,毫不犹豫的答应嫁给他了。这是镇村领导没想到的事,没想到杨宗水不但如期脱了贫,还脱了“单”。啃着鸡肉,喝着喜酒的乡邻们更是津津乐道:“政策如果不帮扶,杨水儿如果不变样,那女娃子肯定不会这么快跟他结婚的”。
何水儿易地搬迁奔小康
“各位来宾,朋友们:‘脱贫攻坚促发展,乔迁新居奔小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来这里祝贺何清学,黎云兰夫妇一家四口的乔迁之喜。首先,我代表主人家向在座的宾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建房过程中帮助支持何清学一家人的领导,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代表所有的来宾对何清学一家人乔迁新居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他们进华堂勤劳依旧,迁新居四季发财……。”伴着喜庆的鞭炮声,在八仙村党支部书记曾大彰的主持下,何清学家的乔迁庆典拉开了序幕。驻村干部张丹成,村主任刘世财,文书邓明章,监委会主任张德华也早早的来到新居祝贺。走进大门,印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幅大红对联和贴在墙上的执事榜单。对联写的很有寓意,上联是“昔居山沟破墙烂瓦难安身”,下联是“今住街边砖混楼房奔小康”,横批“今非昔比”。雄劲有力的手工字体道出了主人家的巨大变化。
何清学家住八仙村六组屈家沟,上下乡邻见到他都习惯了喊他的小名“水儿”,快奔四十岁的他毫不介意,乐呵乐呵的应着。夫妻两个都是人缘极好的人,这次易地搬迁建房,帮助他们的人可多着呢。为了节约成本,抢抓进度,两口子只请大工,自己做小工,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几乎都没闲过。“夫妻团结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在八仙村一组大公路街边建起了一幢两间三层的小楼房,当年进行了装修,购买了新家具电器。看着舒适安逸的新家,主人家笑了,镇农商银行信贷经理吴德云,帮扶干部镇纪委副书记夏辉勇也笑了,为了何清学家易地搬迁脱贫建房,他们可费了不少心思。
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易地搬迁工作是一场硬仗,要想做好并非易事。故土难离,一系列的未知与不确定面前,群众格外需要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勇毅。登门宣传政策,入户逐人做好动员,引导山上贫困群众抢抓精准扶贫机遇,舍弃穷窝移入规划安置的居民点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驻村干部和村上动员何清学家易地搬迁时,也碰上了两口子意见不统一,舍不得老房子的状况。村主任刘世财从细微处着手,给他们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你们的孩子都还小,如果不搬,上幼儿园,小学的这几年你们还得在镇学校附近租房送娃读书,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村支部书记曾大彰也表态说道:“只要你们愿搬,建房的地址我帮你们联系协调,保证离集镇近,就医,就学都方便。”思想工作做通了,但迟迟不见何清学行动,包帮领导夏辉勇登门一问,原来他在愁资金问题。买地基,购材料,请人的工资开支都不是小数目,因为没有想过要搬迁,以往挣的钱这几年都大手大脚的花的差不多了。
面对何清学资金不足的情况,夏辉勇找到镇农商银行驻八仙村的信贷经理吴德云,向他说了何清学的困难。老吴说“何清学家是建卡在册的贫困户,他家建房可享受我县特有的‘5321’金融扶贫政策。信用社可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扺押,财政金额贴息的贷款。另外,情况特殊资金如果实在困难的话,夫妻二人可托人担保或用家里产业收入证明等资料申请一定数量的有息贷款。”听老吴一说,自己家也建过房的夏辉勇立马在心里算了一盘帐:贴息贷款5万元,房建好后,今年政策能补6.8万,加上两口子存的几万,再向亲友和银行借贷点,资金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听完镇包帮领导夏辉勇提出的融资建议,何清学心里立马亮堂了起来。他家住在山沟里,土地多,2015年村上搞产业发展时自己还种植了十亩地的党参药材,今年又养了三头大肥猪。听说他要建房,要好的朋友也答应帮他担保贷款,这些不都是资本吗?房子建好后,离集镇近,孩子上学方便,老婆也可以到社区工厂找份事做,自己在老屋场扩大产业发展或者务工创收还贷,要不了几年,日子就轻松了。一想到这些,何清学浑身是劲。批屋基申请,办贷款手续,找人帮忙都格外的顺利。这不,搬家庆典当天,两口子见人就说镇村干部领导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张忠树)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