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真大,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用上自来水,贫困户住上了新楼房,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日前,笔者来到平利县三阳镇泗王庙村,谈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时,村民陈衍宏高兴地说。
通上水泥路 用上自来水
“自打2014年上河和赖家沟村并入以来,我们整个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泗王庙村党支部书记程远明说道,那时村民所需的农用物资、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扛,日子过得非常辛苦。
由于交通不便,发展产业就受到限制,没有人愿意留下来搞生产发展,村里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屋,走得哭。”村民李敬平告诉笔者,以前不通路,到镇上买东西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通了水泥路,摩托车来回也就20分钟,那真叫一个方便!
“现在的泗王庙村,摩托车能骑到每一家,小车能开到每一个组。”村主任何德满介绍说,村民再也不用过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了。
“灌田靠天,吃水靠肩。”说起以前用水难的状况,李敬平直摇头。他告诉笔者,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放不到田里,每到栽秧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只能盼着老天爷下点雨。平时吃的水也只能到水井里去挑,一个来回就得1个小时。“现在好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方便不说,还比以前干净卫生。”
据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在各级政府大力投入和相关单位倾力帮扶下,该村硬化道路6.9公里,新建便民路3公里,修建便民桥1座,安全水窖4个,铺设给水管网12千米,解决500余人饮水困难。
住房有保障 产业有特色
穿过一条便民小道,3间漂亮的砖瓦房映入眼帘,屋里屋外干净整洁,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笔者通过墙上的脱贫帮扶明白卡了解到,该贫困户户主名叫张安兵。
“原来我家的房子是危房,不敢在里面住,后来一家人就挤在租的小房子里,想起真是心酸啊!现在好了,住进新房子心里踏实多了。”张安兵介绍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只花了一小部分钱就把房子修好了,同时,帮扶干部还帮着他想了不少办法,跑手续、拉材料,房子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修好了。
“我家以前的房子被列入C级危房,现在新房子建好了,这几天正在忙着搬家入住。”村民代吉宏拉着笔者的手说,他因突发脑梗,留下终身残疾,妻子也因家境贫寒离他而去,自己还得长期吃药进行治疗,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正当代吉宏感到绝望的时候,脱贫攻坚工作给他带来了希望。政府通过政策兜底不仅为他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而且还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因为他有种茶的经验,政府帮他规划了3亩绞股蓝,现在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以外,还能攒一点钱。
“成立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就是要带领全村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富起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何德满介绍说,泗王庙村海拔适中,气候温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银杏、绞股蓝等作物。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三阳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为该村制定了产业规划,成立茶叶合作社2个,建成县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培育茶叶市级龙头企业1家,新建社区工厂1家、引进银杏加工厂1家,带动贫困户137户358人就业增收。将茶叶、绞股蓝种植面积扩大到3475亩,种植银杏1800亩。
小病不出村 文化更丰富
“村里有了卫生室,患了感冒发烧的小病再也不用往镇上跑了……”正在村卫生室看病的张婆婆对笔者说,原来看病都要往镇上、城里跑,自己腿脚又不好,看个病非常麻烦。
何德满介绍说,村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一应俱全。村民看完病当场就能结算、报销,简化了流程、方便了群众。
看完病,张婆婆步行回家。走到村文化活动室外,她停下脚步,往农家书屋走去。
“今天还热闹哦,这么多人在这里耍啊……”张婆婆和大家开玩笑地说,自从村文化活动室修好后,这里的人气就旺起来了。可以看书、可以下象棋、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大家非常喜欢在这里休闲娱乐。
如今,村民们明显感受到: 泗王庙换上了新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