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远航正当时
——正阳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地处平利县最南端的正阳镇,是典型的人口小镇、版图大镇、资源富镇,纯天然的自然环境既为这“人间天堂”保留了原生态的大美画卷,闭塞的信息,交通的制约,也阻扰了这里的发展,迄今仍有909户2166人处于贫困之中。
为解众之贫、破民之困,正阳镇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魄力,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七大战役,使全镇人民同步迈进小康。
党建引领,干群齐心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正阳镇以党建为引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在各支部党员活动室设置“党员在行动”专题展示栏,将每名党员干部下村入户帮扶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通过党员干部工作交流微信群、QQ群等网上平台比进度、亮成绩,树立先进标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定期通报贫困户建房旧改、产业发展进度,邀请抗战老兵讲述英勇杀敌战斗史、文艺工作者挖掘苦干脱贫典型等方式,努力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风尚。
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张风宝,原是镇财政所副科级干部,在村班子不健全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为使整村按期脱贫,舍小家忘我工作,被百姓誉为“拼命三宝”;村主任张平,患“斑秃”脱发病,带上帽子继续为民夜以继日奔忙,他对全村81户199人情况了如指掌;三组组长周永森,年过花甲,右腿残疾,不辞辛劳把党的政策和优质服务带进所有贫困户家中;包村干部徐启学、蔡俊宁将自己视为村班子一份子,几乎包揽了各类电子报表等内务,兢兢业业整理归类一户一册,更是将私车公用。
因地制宜,做优产业
按照“突破茶叶、稳定畜牧、壮大药材、做优特色”的发展思路,该镇实行“11123”产业模式,保证贫困户人均一亩茶、一亩核桃、一亩中药材、两桶蜂蜜和三头猪,使户户都有脱贫产业。
张家坝村在县人社局帮扶下,落实产业扶贫81户,当年发展养猪1126头、养鸡5125只、新建和改造茶园403亩、魔芋320亩,核桃270亩。采取“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平利荣昌生态猪养殖公司、顺利原汁魔芋合作社、珍稀天然野生菜和社区工厂香港嘉鸿手套加工厂,带动本村232户761人就业增收。其他各村挖据特色产业,新成立了龙洞河中药材种植、鄢家台高山富硒贡茶、泗水坪香菇精制、南溪河冷水鱼养殖等农民协会、合作社10余家;依托境内万顷大草甸,以帐篷节活动为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发展农家乐客栈38家,吸引省内外游客1万余人,大大提高了当地土特产、中药材、高山茶等特色产品的对外销量。
因户施策,探索新路
在房屋建设战役中,该镇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既让所有贫困户住上安全整洁的房屋,还使百姓住得称心如意。一组贫困户任光翠家房屋建于六年前,推倒重盖过于浪费,镇村干部最终拿出了补坎子、修裂缝的改造方案,不仅为农户省下了大笔盖房钱,还使农户腾出更多精力和资金发展产业。今年62岁的温高德,居所已成危房,自己无力建新,村委会出面为其建起了“交钥匙”房屋,今年8月,老人不操一份心地搬进新房。
针对少数经政府兜底脱贫老人的后人失联问题,该镇不满足数字脱贫、现状脱贫,探索出“亲属赡养”方式为脱贫老人扣牢“双保险”,即由村委会、镇司法所牵头,让有赡养能力且双方同意的近亲属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照料老人日常起居,镇村给予赡养人一定的产业帮扶,以有效解决老人的生老病葬。82岁高龄老人向洪早,建新、旧改或购房都不现实,镇村干部在联系两个在外务工儿子无果的情况下,与嫁在另一村的女儿沟通,通过整修女婿房屋,将老人接至家中团聚,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村干部不辞辛劳到派出所查户口,赴临镇、临村联系在外子女,到老人亲戚家上门接洽、商谈,张家坝村10户兜底脱贫老人个个明确了赡养人。
乐帮勤干 苦尽甘来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素质不高的干部。”这是县人社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村第一书记王建春的口头禅。带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他沉下身子,发挥自己能讲善写通晓法律的特长,指导“两学一做”,调解邻里矛盾,宣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和好人好事,赢得百姓交口称赞。
帮扶单位县人社局连续三年上门为张家坝村举办烹饪、茶叶、畜牧养殖技能培训并赠送猪仔、鸡苗提高百姓产业增收,开展大型职介助推劳务脱贫,在社区扶持开办劳动密集型企业激励创业就业,为村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倾心尽力争取物资经费,常年开展地方病义诊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一组村民赵吉学在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飞的帮扶下,今年养猪10头,种植魔芋2亩,新建和改造茶园1亩,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这天,他幸福地搬进了新建的3间2层180平方米的新楼房,成为全县第一个入住当年新建房的贫困户,经入户测算,全家年收入2万余元,人均纯收入从帮扶前的2843元达到6000元以上,整整翻了两番;年过半百的残疾人丁顺兵一家六口,年近80岁的父母智障,但他身残志坚,夫妻齐心协力,今年新建和改造茶叶3亩,养猪12头,新建房屋3间2层240平方米,靠屠宰手艺年收入近万元,成为残疾人勤劳致富的典型。五组村民杨伦翠孤儿寡母,搬进“交钥匙”新房,不忘送她新床的干部,专程赶到村委会:她昨晚梦见干部们戴红花了;龙洞河村67岁老人张光德,在包帮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挺住了接连失去4个亲人的巨大悲痛,一个人在经营好3亩茶园、5亩庄稼的基础上,林下养鸡20余只,养猪7头。日子顺了,心亮堂了,发自肺腑为看望帮扶她的干部们唱起了心中的歌。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从打包帮扶到因户施策……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正阳镇锻造了一支过硬的脱贫队伍,这支队伍将满怀信心,带领全镇乡亲,踏出更加坚实、稳健的步伐。(王建春)
兴隆镇蒙溪街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11月2日,在阵阵鞭炮和烟花混合声中,蒙溪街村2组贫困户唐静的2间2层新房建成,78岁的婆婆手脚麻利的招呼道喜的左邻右舍。回想去年场景:“婆婆住院,两个儿子上学一月就得一千多元生活费,3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年久失修住的人天天不踏实,猪崽子喂养了四批都没‘活’过年末,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缘何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唐大嫂一家就发生如此可喜变化?
“通过镇上举办的技术培训,娃他爸在西安电子厂做技术工每月有3500多元,家里也养了4头大肥猪,婆婆的住院费通过大病医疗和农村合疗报销了一大部分,两个娃儿上学也有补助,我闲着时候还能在社区工厂打点零工挣点家用,日子是越来越好。”唐大嫂甜滋滋向我们介绍自家脱贫经。
像唐大嫂这样的故事在蒙溪街村还有许多。“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按照市县统一规划,蒙溪街村被确定为当年脱贫村。在相关部门帮扶下,镇党委政府立足“脱贫靠什么、脱贫凭什么、脱贫依据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齐力攻坚、科学谋划、对症下药、三招齐下,使原本“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子改变了面貌,达到了水、电、路、讯“四通”,以茶饮、畜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日趋兴盛,村居美如画,村民日子越过越滋润,这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胜利在望!
脱贫靠什么?“干部帮的好、群众干的好”
和唐大嫂一样变化是住在村安置点的贫困户郭大军。说起现在的生活,郭大军是喜上眉梢:白天在家里忙活着自己的生意——油料榨作厂,晚上在村活动室旁的广场上敲鼓打锣唱民歌,至于闲着时候他还可以铺开鱼网,在路边的河道里捞几条小鱼。当问到变化的秘密时,郭大军笑嘻嘻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李书记帮的好。”站在一旁的村第一书记李军腼腆说:“那还不得是你干得好。”“干的好与帮的好”,是兴隆镇党委政府为蒙溪街村脱贫制定的第一招棋,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全村上下形成了领导真抓、干部真帮、群众真干的局面。
在以镇党委书记为团长的镇脱贫攻坚工作团的领导下,蒙溪街村成立了以政府镇长为队长,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为副队长的驻村工作队,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脱贫攻坚目标承诺书》。整合各级帮扶干部26人与全村78户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式结对帮扶,根据每户情况,制定脱贫责任清单,实施挂牌管理,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对责任清单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切实在每位干部头上高悬“落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包帮干部“晓以情、动以理”的带动下,兴隆镇认真总结和分析脱贫案例经验,引导贫困户自觉树立脱贫自身有责,扶贫助我发展的思想观念,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争取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实现了包帮部门、镇、村三级联动,干部群众两个主体互动的局面,形成全村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有压力、齐力攻坚拔寨的局面,为脱贫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凭什么?完善的基础设施
“黄的墙、红的房、彩色围栏,斑斓床.....。”10月23日,随着首批12名入学儿童阵阵稚嫩歌声响彻蒙溪街村,标志着兴隆镇第二所标准化幼儿园——中坪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坪幼儿园占地1400平方米,总投资170万元,可满足100名儿童就学。该园的建立投入使用彻底解决蒙溪街村适龄儿童就学难题,推进其实现公共服务和教育有保障目标。
像中坪幼儿园这样的“大手笔”,蒙溪街还有许多。以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全村发展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道路出行上:拓宽改造村主干道5公里;新修一组、二组、四组、十一组通组水泥路2.4公里;新修茶园产业路2.5公里,硬化0.7公里。全村百人以上院落和进组路全部硬化完毕,通化率达100%;建设了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十一组5座便民桥,开通了一组、六组2处过河路面,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用电同价上:全村全部完成农网改造工作,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价目标。饮水安全上:建设集中供水站一处,院落小型安全饮水工程2处,安装净化设备一套,近200户农户吃上了安全饮水,全村实现了90%以上群众吃上安全卫生饮水目标。人居建设上:当年启动移民搬迁69户159人,房屋旧改36户,建交钥匙房屋25户35人,分散安置44户124人,基本解决危居、危房、无房户。公共服务上:累计安装路灯52盏、建设垃圾转运站1座、垃圾台12个、聘请环卫保洁人员3人;建成蒙溪街村村级活动场所一座,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完成蒙溪街小学改扩建工作;建成标准村级卫生室1个,移动信号全覆盖,电信、广电设施全部进村,65户群众安装10兆移动宽带、宽带入户率20%。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全村电视入户率94%。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到100%。
脱贫依据什么?茶饮畜牧产业突破发展,户户增收保障
立足全村自然条件,兴隆镇在科学调研,尊重村级主体和群众发展致富的意愿上,突出茶饮产业建设和畜牧产业增收发展。全村目前招商引资福建客商兴建1000㎡秦巴茶厂1家,改造老劣茶园380亩,建设精品茶园650亩,全村茶园面积累计达到1030亩,年产茶叶可达5000斤,实现产值120万元,可解决60人就近就业,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巩固,以茶饮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初步形成。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坚持宜养则养、应养尽养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依托镇内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培植15 户贫困户签订订单喂养回购协议,带动全村养猪86户291头、养羊30只、养鸡36户1480只,贫困群众实现了政策奖补和产业增收的双丰收。
以520亩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契机,大力巩固传统农业,全村可实现种植水稻100亩、玉米800亩、油菜500亩、其他农作物400亩、养蚕50张;种植药用绞股蓝20亩,预计年实现产值172万元。同时,以村“三委”换届为契机,健全村级“三委”班子成员,选派1名年轻公务员选任村委会主任,班子老中青搭配合理,形成结构年轻化、知识化;认真督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述职评议、坐班值班等制度,村“三委”班子战斗力得到激发,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6月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胡后兵)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