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采访调研我县社区工厂
○西北大学、光明日报社来平调研社区工厂发展工作
○县委常委、副县长蒋军到兴隆镇指导社区工厂建设工作
○社区工厂快讯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采访调研我县社区工厂
8月3日至8月5日,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一行在县委书记郑小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世斌、县政协主席汪贤存、县委常委陈俊陪同下调研我县社区工厂。
3天的行程中,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老县镇、城关镇、广佛镇、正阳镇和八仙镇嘉鸿手套厂以及电子元件加工厂,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询问和查阅资料,对我县社区工厂进行了深度采访和详细调研。
随后召开了座谈会,调研组认为,平利县社区工厂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之一,解决了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人的城镇化,更是一次创新和实践。表示将密切关注平利社区工厂建设。
调研组还采访了药妇沟电商孵化中心、长安茶城。 (沈奕君)
西北大学、光明日报社来平调研社区工厂发展工作
7月27日至29日,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光明日报陕西站站长张哲浩一行来我县调研社区工厂发展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世斌,县政协主席汪贤存,县委常委陈俊陪同调研。
调研组深入老县、城关、八仙、正阳等镇实地调研社区工厂发展和生产经营情况,对我县社区工厂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县委常委陈俊就我县社区工厂发展情况向调研组做了介绍,讨论了西北大学课题组撰写的《平利“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研究》。郭立宏认为,平利社区工厂是当前移民搬迁、精准扶贫、城镇化建设的有效组织方式,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局部经验,创造了“平利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复制推广,并表示西北大学今后将加强与平利合作,增加社会保障等学科,在平利社区工厂成立“社区大学”,培养提升社区人的素养。张哲浩认为平利发展社区工厂,解决上楼上班,就地就业,实现了政府与企业共建共赢,找准了企业与市场的杠杆,撬动了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光明日报社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平利社区工厂的发展。
陈俊指出,平利社区工厂初步实现了搬迁群众就地就业,贫困群众脱贫就业,残疾群众生存就业。今后在西北大学等高校、光明日报等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坚定发展方向不动摇,不断探索社区工厂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白福平)
县委常委、副县长蒋军到兴隆镇指导社区工厂建设工作
7月25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蒋军带领县人社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兴隆镇冠汝社区检查指导家庭手工业社区工厂建设工作。
自6.21日全县社区工厂发展推进工作会议以来,该镇高度重视,在冠汝社区筹建手套加工厂,为业主免费提供厂房900平方米和宿办楼5套,正式运营后预计可解决150余人就业。
蒋军对兴隆镇社区工厂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发展家庭手工业社区工厂在改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和稳定就业等方面优势明显,做到了“就业和顾家”两不误,有利于妥善解决“三留守”问题,有利于社区和谐与综合治理,有利于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发展,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他要求:一要加快建设进度,务必于8月10日前正式投产;二要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加工企业落户社区。(孙铁覃博)
★社区工厂快讯★
我县社区工厂发展以来,受到各级领导、高校、媒体的广泛关注。8月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版块,以《小社区何以成就大战略——陕西平利县实施精准扶贫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题,报道了平利社区工厂发展工作经验,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在探索和创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城镇化、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了“‘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这一表述,并在同版配发了题为《本地模式才是最佳模式》的评论文章。截止8月7日晚,百度检索800多条,《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相继转发,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全国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社区工厂办)
投稿信箱:plsqgc@163.com 在线投稿QQ:453783859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