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6年第16期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8 17:41 【 字体:

★本期提示★

 

○兴隆镇:组织开展旧房改造观摩学习交流会

○洛河镇水坪村林下种植魔芋巧生“金”

○莲花台社区“最美女工”---谷武兰

○工作动态 

  市长徐启方在我县调研交通扶贫项目

  县政协组织包抓贫困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产业扶贫工作

  县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扎实开展“三结对、促脱贫”活动 

 

 

兴隆镇:组织开展旧房改造观摩学习交流会

    8月5日,兴隆镇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各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各联村干部在蒙溪街村开展旧房改造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会。

    观摩会上,蒙溪街村向参观人员简要介绍了该村旧房改造基本现状、主要做法及完成进展情况。观摩人员认真听取介绍,详细了解实施过程,高度评价了蒙溪街村旧房改造取得的实在成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摩学习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旧房改造工作,致力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推进优美乡村建设。

据悉,兴隆镇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扎实开展贫困户旧房改造工作。一是立足实际,组建统一的“旧改”工程队,结合政策优惠措施,细化“旧改”的6项13条标准。二是强化指导力度,严格工程质量,确保“旧改”工程成为群众的“暖心房”、“安居房”。截至目前,兴隆镇当年脱贫村的54户旧房改造已陆续启动,其中竣工11户。(王密  张政)

 

洛河镇水坪村林下种植魔芋巧生“金”

这两个月,洛河镇水坪村五组李贵祥等几户农民显得特别地悠闲,还经常到山林里去转转。他们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种在山林里的金疙瘩——魔芋。看着大片大片魔芋长势喜人,心里不由得乐开了花。

水坪村地处巴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特别适合魔芋生长。在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洛河镇村的支持下,2014年村民李贵祥带头在他家承包的黑沟山林里开始种植魔芋。当年试种了40亩,种植成功,2015、2016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截至目前,仅他一户就已经发展到200多亩,可收获面积在40亩以上,初步估计亩产值在5000元左右,前景看好,效益可观。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李贵祥的示范带动下,水坪村已有十几户村民开始在林下大量种植魔芋,少的有八九亩,多的有三四十亩,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据村民介绍,林下种植魔芋相比较耕地种植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魔芋喜阴怕晒,林下种植生长旺盛、病虫害少;二是林下种植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三是可供选择种植的地点广阔,适宜大规模发展;四是林间土壤肥沃疏松,基本不用施肥,节约成本,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蔡泉  康成军)

 

莲花台社区“最美女工”---谷武兰

    六月天,亮的早。几乎每天早上7:00前后,一个貌似“踩着点”的中年妇女,都会手捧着自备的盒饭,准时到平利县洛河镇莲花台社区手套加工厂的操作间,开始自己一天的“上班”生活。

中年妇女叫谷武兰,该村五组的一个贫困家庭的农家妇女。家中5口人,年过70的老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丈夫身体单薄,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2个年幼的孩子正在迎太小学上学。谷武兰左眼残障,视物模糊,双手先天残疾,十指难以伸展,存在弯曲功能障碍。一家人住在2间土木结构的土坯房里,基本上靠土里刨食和男人打些零工维持生活。

    “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劳力,因病、因学……,种种致贫原因她都挂的上,咋脱贫?”在精准查找致贫原因时,结对帮扶的干部无奈的说。

为切实解决好她家这种几乎陷入窘境的生活状况,方便她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能就近务工,帮扶干部动员她到社区的手套加工厂上班,增加家庭收入,解决脱贫难题。她瞅着自己的双手,默默地点头同意。

上班的第一天,由于手有残疾,视物模糊,无法操作缝纫机,她被安排在对生产的成品手套进行打包,实行按件计酬,每包10元。手有残疾的她,弯曲的手指伸展困难,勉强伸展后又难以收缩,从地上拾起的手套经常又掉到地上。一天下来,她只完成了3包的计件量。

骨子里硬气的她并没有气馁,第二天,她就第一个上工,最后一个放工,一次又一次用自己不大听使唤的双手,重复着常人看来极其寻常的动作。为了增加计件量,她偷偷的瞒着家人和工友,中午饿着肚子不回家,独自一人在工厂干活。一天下来,她的计件量达到了5件。

饿肚子的事传到了工厂经理的耳朵里,经理语重心长的说:“挣钱固然重要,但身体更重要,中午不能不吃饭。”从此以后,她就每天带着一个饭盒自备午饭,成了厂里一个唯一中午不回家的留守职工。

第一次领到工厂发放的1030元的工资,她激动的热泪盈眶,喃喃自语的说:“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孩子、孝敬老人啦!”

时间久了,日子长了,她的动作也越来越利落了。现在,她每天都能完成7包的计件量。今年7月,市县领导来洛河视察社区工厂慰问工厂工人时,她被工友一致推荐为“最美女工”,受到了领导的接见。紧握着领导关爱的双手,她感动的说:“我虽然手有残疾,但是一定要靠双手致富,不能把贫穷留给孩子、交给政府。”

谈起今后的打算,她盘算着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过上两年攒些钱后,还要在社区建房子。”朴实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身残志坚的女人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看到了一个敢靠双手向贫困宣战的脱贫斗士。她的精神,正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家庭,向着幸福的小康生活迈进。(吕磊 )

 

★工作动态★

 

    市长徐启方在我县调研交通扶贫项目  8月1日,市长徐启方在我县调研交通扶贫项目,检查了平旬公路改造建设情况,查看五郎沟桥、西河服务区和西河中心学校建设。徐启方强调,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对外联系通道衔接不畅、运输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是我们必须破解的最大制约瓶颈,要以完善路网骨架为重点,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加快提档升级,尽快实现县际、镇际道路互联互通,补齐交通发展“短板”,根本改变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幸福路。(董良军)

 

    县政协组织包抓贫困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产业扶贫工作  近日,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锐、副主席哈宏斌带领县政协办、西河镇三合村“两委”负责同志以及产业大户、群众代表一行8人,赴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陈仓区考察学习肉牛养殖、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三合村要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选准适合群众脱贫的产业或项目,强化引导,扶贫扶智,带领贫困群众逐步脱贫。三合村干部及群众代表表示,回村后要认真学习借鉴两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大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余立贵)

 

    县委组织部机关支部开展“三结对、促脱贫”活动  日前,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深入包抓的正阳镇龙洞河村开展“三结对、促脱贫”活动。通过为龙洞河村党员佩戴党员徽章、讲授微党课、交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走访结对包帮的贫困户,探讨、完善帮扶措施,夯实结对责任。“三结对、促脱贫”是指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与包帮的贫困户结对,与认亲的非贫困户结对。县委组织部的机关党员们表示将以“三结对、促脱贫”活动为载体,定期深入村组一线,力所能及的办实事好事,努力完成帮扶群众“微心愿”,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化、精细化开展。(陈功文、李东)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