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的“平利肤色”——美丽乡村的平利实践系列报道之五

信息来源: 作者:平宣 发布时间:2014-07-22 11:28 【 字体:

“平利县敬老院,选址就在公路边,建的广场宽又宽,四面两楼像宾馆,玻璃窗子亮闪闪,梅花电灯在两边……”说唱顺口溜的老人名叫王宏国,是平利县中心敬老院的一位普通院民。2009年庆元旦晚会上,他表演了自己历时12天创作的这个文艺节目。

之后,这个11小段、300多字,被他视为民间小调的段子时常挂在嘴边。就在记者和他搭话的短短几分钟,他从头到尾很是麻溜地说唱了一遍。

他说这是自个儿的心里话,六年前,上任民政局局长把他从深山沟沟接到这儿来享福,这里的环境很是“要的”。

厚德重教:蔓延的幸福感

610日上午,时近下班,在位于城东平利县公路段一楼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该县教体局书记罗春虎正在和几个施工方开会。当天会场气氛严肃,整个屋子烟雾缭绕。“开个推进会,得倒排工期,争取秋季开学后学生能在新校区上课。”罗春虎语气坚定。在建工程是平利县第二中学,自20126月开工建设,校区总面积300亩,设计规模84个班级,可容纳学生4500名。

“投资2个多亿,是平利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也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县级中学。”两次提到规模最大,罗春虎挂着汗水的脸庞掠过得意的微笑。

在教育系统,这样的民生建设项目也不是头一回。早在20064月,该县启动了城关二小建设,200810月学校建成后,将周边5所规模较小的小学合并。20078月,平利县将平利县初级中学和平利中学剥离出来的初中部合并,新建平利县城关初中。本次平利二中建成后,平利中学3600名在校学生和八仙高中600名学生将整体迁入新校区,平利中学老校址将新建一所九年制学校,整合城区教育资源,缓解大班额现象。

“大手笔!”该县一位官员对近些年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和评价。

如果说从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拿出大笔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全县教育资源深度组合和优化配置,是为了建设教育强县,让少有所学,那么争取项目支持,斥资改建、扩建乡镇中心敬老院,对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则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暖巢”之举。

在全县23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3.1万,且呈逐年递增之势。加之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作为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之一的平利县中心敬老院,于20098月竣工投入使用,占地面积50余亩,可集中供养200人。目前,入住114位老人。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2009123日在敬老院完婚的一对老人王显美和柯昌英。谈起年长自己5岁的老伴柯昌英,身着深红色唐装的王显美老人乐呵呵地说道:“对我好,没得话说!”从他们简短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们已经将这里当成了家,这里有他们晚年的甜蜜和幸福。

近些年来,该县先后建成县城中心敬老院1所,区域敬老院5所,镇中心敬老院14所,村级五保集中安置点18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163人,集中供养率达45%20115月,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现场会在平利县召开,时任省民政厅长曹莉莉对平利县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年,该项工作也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

大写民生:家的气色和胸怀

入夜,平利县城“一河两岸”灯火阑珊,月湖如一颗硕大的明珠静卧在五峰山下,湖上五桥分架南北,休闲健身、观光赏景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月湖岸边,五峰楼旁,占地3万平方米的女娲文化广场一分为二,一边是绿草茵茵的球场,一旁是市民休闲场,数千市民和着音乐起舞,煞是热闹。广场北边的两棵千年紫薇古树和南边的四根文化柱遥相呼应,自成一景。

最美乡村名副其实。从2007年开始至今,共投资20多亿元,让“一河两岸”步步有景,处处生辉。近些年,平利县城突然“胖”了,县城规划总面积由2005年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30.4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平方公里达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以坝河为轴线的老城区、东区、南区、陈家坝工业园“一轴四区”空间格局已经形成。长安特色旅游和省级边关镇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投资近2亿元,八仙古镇、老县工业大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该县将亮化、美化、净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抓手,按照“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和建设国家园林县城的目标,大片区、大规模、大手笔实施绿化。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园林县城,2012年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提升县城亲和力和提升县城品位好比双翼,能托起一座城市的人气和活力。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惠及城市建设成果,该县按照“低端有保障、终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原则,完善住房保障“4+1”体系,即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最大限度满足居者有其所。2008年至今,共开工建设各类廉租房3339套,总计完成投资2.5亿元。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商品房累计开盘6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有了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全县人口正在悄然有序地向县城合理流动。近十年,新增城镇人口4.6万人,到2013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5%,较2005年的16.6提高了2.38倍。

回应重大民生关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近些年来,全县避灾扶贫、生态移民累计搬迁8万人,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全面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和30个新型社区,承载万余户移民搬迁户,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命名为全省移民搬迁先进工作县。8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建设类补助资金27亿余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年增长30.5%

2011 930日上午,安康至平利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陕西省“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也是陕西东出湖北及中东部地区的一条新通道。全线贯通后,成为该县腾飞的翅膀,对于带动平利绿色环保、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发展,其意义不言自明。

心手相牵:人人都是建设者

蓝图如锦,实干似绣。贯穿于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常抓不懈的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一系列刚性制度淬火锻造了党员干部服务发展大局的行政自觉,点滴柔性务实为民之举则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凝聚发展合力的情感纽带。

从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入手,该县将连户路建设视为为民服务的“到家工程”,在全县诸多乡村修路一线,涌现出“男的上工、女的做饭、老人监督、小孩送水,肩挑背驮运沙石、挥汗如雨修路忙”的感人场景。在浩浩荡荡的修路队伍中,分不清哪是干部,哪是群众,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修路人。

“路宽2.5米,厚度超过15公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石勇对连户路的满意度体现在六个字:等级高、质量好。数据显示:近些年,该县贯通连户路1087公里、惠及村民97003.6万余人,仅去年,完成连户路建设581.079公里,占任务数的138.35%

20131月,该县八仙镇鸦河口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刘自乾的一卡通存折里多出了好几十元的生活补贴。“县上没忘记我们,发补贴,让人心里暖和。”尽管钱不多,但是刘自乾感动得双手发抖。

刘自乾之所以会领到这笔生活补贴,是20125月该县出台了《平利县村干部任职报酬发放管理办法》和《平利县离任村干部任职报酬发放管理办法》。依据办法,根据各村人就多少、区域面积和工作量大小等指标,将全县190个村划为三等,依次每人每年给予9000元、8000元、7000元的任职报酬,使全县“两委”在职负责人报酬从人均3500元提升到8000元以上。具体发放中,施以绩效考核,以绩定酬,体现按劳分配。对于任职10年以上年满60岁的离任村干部,以任职时间为基数分三档,正、副职每人每月发放40元到70元的补贴。至去年底,995名离任村干部享受到此项补贴60多万元。“让马儿跑,也让马儿吃草。”该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级差待遇和离任补贴,让村干部干事创业有奔头、有念想。与此同时,全县新建改造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也从2012年全面展开,至目前,已经新建改造活动场所42个,散布在乡村的活动场所,成为村级阵地建设的得意之笔。

“到家工程”让干群连心,“暖心补贴”激发村级班子活力,而该县自20037月开展的《公开评议领导干部试行办法》施行十年,“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是办法的精髓所在,让领导干部心服口服。强化考评结果综合运用,积极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年度综合考评结果、科级领导班子考核结果及公开评议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让率先发展的地方率先出干部,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使基层一线干部有想头、有盼头。评议考核让能者上、庸者退,激活干部任用机制,为有能力、品行好、办实事的领导干部搭建更大的舞台,让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靠边站,在干部选用上,不做考虑。

群众要求是方向,群众满意是标准。为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眼下,该县正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活动,目的就是让干群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更紧密”,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镇村干部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感情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多一份建设美丽乡村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花开无声,芬芳扑鼻。一位平利诗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山中有坝,绿树成荫,坝上有水,水上乡村,朝夕闻鸟鸣,花香四季春,有着白墙青瓦的洁雅、田园风光的恬淡、青山绿水的纯净……”置身画境,我们看到是一个清新、动感、务实、昂首前行的平利。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