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一搬 上步天——平利县移民搬迁三年工作纪略

信息来源: 作者:刘勇 沈奕君 发布时间:2014-02-07 08:54 【 字体:

平利多川坝,自古是安康米粮川,但两山条件差,住在大山深沟中的群众生产生活远不如川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利试行“梯次搬迁”,一部分山区群众得以下山就川。但受政策限制,仍然有部分群众长期居留两山,生产生活很不方便。

    2011年随着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平利县对接省上政策,以“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为重点,开始了新一轮移民搬迁。三年来,共搬迁9200户、34310人,启动建设集中安置区75个,集中安置7713户、28669人,集中安置率84%20122013年连续荣获“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三优先,抓两头,3万余人搬出大山

原住高原村九组半山上的残疾人李玉坤,靠低保过日子,房子是土坯房,遇上大暴雨,晚上就睡不着觉,担心房子垮塌。自从了解了移民搬迁政策后,按照政策补一些,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式,搬进了高原社区,现在再也不用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了,养了蜂,喂了猪,日子过得挺安逸。
   
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对于平利县来说是历史性的机遇。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县上全方位推进,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成立了搬迁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出台了《平利县移民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平利县避灾扶贫搬迁跨区域集中安置实施办法》,印发了《平利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宣传移民搬迁政策,提高群众对搬迁政策的了解,采取调查摸底、核实对象、建立档案,有计划的落实搬迁任务,根据“本人申请、三级评定、分类把关、审批备案、协议搬迁”的程序,公示到村,调查到户,监督到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各方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合力。除了按政策补助,还在税收、办证等方面按相关规定给予优惠,对进入县城购房农户既享受移民搬迁政策,同时享受有条件农民进城定居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上门服务。县信用社制定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定居贷款管理办法》,在全县营业网点设立贷款专柜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购房”、“陕南移民搬迁” 和“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贷款业务的“绿色通道”。
   
住有所居是最大的民生。弱势群体作为移民搬迁的重点之一,平利县坚持“三优先、抓两头”原则。“三优先”就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优先,高山深沟等生存条件恶劣区群众优先,危房户和困难户优先;“抓两头”,就是一手抓有搬迁能力、有搬迁愿望的农户,一手抓贫困户、特困户搬迁安置。围绕困难群众搬迁,实行统规统建、楼房化安置、交钥匙工程和集中供养等多种方式,解决好安居问题。
   
平利县坚持将移民搬迁作为改善环境、壮大产业、促进增收、构建和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列入县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督促协调,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三年来,全县累计搬迁危居群众6129户、23430人,贫困户2151户、8130人,特困、五保户920户、2750人。

大投入,打基础,整合项目资金2.84亿

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

    平利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活条件,统筹教育医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使移民的新家比老家条件好、环境好,生活得更幸福舒适,让搬出来的群众安心舒心。

    2013年对于城关镇药妇沟社区的赵永忠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他们一家3口从“老庄子”搬进“新社区”,开了个修车铺,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住在山里,买一袋肥料,要背几面山,步行进个城要一天,遇上大雨时,孩子上学,更是既费时间又担心。自从住进了社区,出门就是国道,3分钟就进城,商店、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样样有,闲来无事,还能在广场跳一曲。像赵永忠这样的搬迁户,搬迁提高的不仅是生活的品质,更是有了致富的新门道。
   
为了让搬出来的群众免除后顾之忧,平利县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另一方面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累计整合项目资金2.84亿元,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道路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逐步配套到位,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同时,将移民搬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紧密衔接,一次性规划96个集中安置区,计划集中安置1.29万户、5.18万人。每个集中安置区有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有风格鲜明的特色民居,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有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有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
   
平利县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移民搬迁始终,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统揽,依托田园风光、茶乡风情和人文景观,按照景区景点的标准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使集中安置区与产业园区相得益彰、特色民居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实现了移民搬迁与生态建设的互促共进、和谐共融。如今,连续多年打造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屡获中省殊荣,平利的美丽乡村游已成为安康生态旅游的一个品牌。

强产业,促增收,人均纯收增长6247

平利的移民说,搬一搬,上步天。搬而美,搬而富,富就是上天的梯子。

     从老县镇贾家梁村7组搬到该镇太山庙安置区的刘荣堂,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双栖”家庭,两口子在镇上企业上班,家里还经营个中老年活动室,白天晚上都有收获,一年纯收入达7万多,像刘荣堂这样的在社区还有很多。
   
老县镇太山庙安置区积极探索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安得利、光华公司100万套管桩端板等7家规模企业,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和企业定向培训,引导搬迁户从事务工、经商、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使搬迁户收入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据统计,该安置区搬迁户在集镇内兴办个体工商户120户,就近进厂务工36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成了平利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标本社区。
   
平利县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最终目标,坚持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产业建设,把搬迁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在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周边,与城镇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实施,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在工商企业和农业园区就业,使其逐步由传统农民向生产工人转变,让群众在直接获得建房补助的同时增加劳务收入。同时,引导搬迁群众将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源向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流转,促进群众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促进群众收入增长,形成了“园区周边建社区、社区建设促园区”的互促共赢局面。
   
平利县还把移民搬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打造经济升级的动力器,打造一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优势产业带和特色经济园。据统计,两年来搬迁群众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1144户,以就近到工业园区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2591户,以从事农业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2765户,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6247元。
   
移民搬迁的实施,使平利县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如今走进平利城乡社区,让人感觉城即是村,村又是城,城乡一体,村镇一体,一个美丽富裕的新农村图景正日臻佳境。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