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平利县被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重点示范县”,这是该县在取得“中国最美乡村”后,再一次被“示范”推广。
从“最美”到“示范”,从大概念到精细化,平利县始终围绕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从乡风文明入手,提升群众思想观念,让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成为激发全县人民的又一引擎。
高点定位,超前谋划,“一把手”亲自抓美丽工程
十年前全省宣传部长会在平利召开,十年后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现场会又将在此召开,为什么如此高规格的会议频频放在平利?
“与超前谋划、顶层设计分不开,与‘一把手’亲自抓美丽乡村建设,与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分不开。”平利县文明办主任李仕敬用“三个分不开”给予了回答。
平利县属山区农业县,群众生活并不富裕。为破解山区贫穷禁锢,该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把城关镇龙头村作为试点,以点带面展开。
十年来,采用部门帮扶、以奖代补等措施,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对原有民居进行系统升级,使得龙头村彻底改变了模样,不仅成了“386199”的乐园,更成了“54”的新“战场”。该村小甑酒家年仅25岁的刘忠清,一直在外打工,前几年发现商机,返回村里与父亲一起操办起农家乐,没想到一下火了,遇上节假日,还得提前订餐。
与刘忠清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放弃年薪20多万回乡创业的杨大伟,大学生创业者王秀梅…这些年轻的力量,正是看中了村里的“美丽”资源,回村兴业。如今,龙头村不仅被评为国家
窥一村而知全县。平利县按照“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游美丽乡村”的思路,结合本县生态资源优势,找准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崛起之路。
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平利县通过充分调研,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制定了全县美丽乡村发展总体规划,牢固树立大游游、大产业、大发展和“全县大景区”理念,准确把握美丽乡村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和“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确定“八个一、八个有”标准,以美丽乡村游产业综合体建设为载体,统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城镇建设、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进步。编制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总规》、《县城总体规划》、《平利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平利县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等文件,倾力打造自然风貌之美、生活殷实之美和乡风和谐之美,用美丽乡村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筑文明家园。
十余年来,平利县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美丽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让美丽成为生产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互动共生、和谐共存,让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城乡联动,统筹推进,“1+1”立体整治农村环境
为美丽乡村创建定标准?平利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让人“刮目相看”。
今年年初,平利县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分别制定三类创建标准。
创建标准的原始动力还是在农村环境整治上,那么,平利的农村环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路径呢?
客观事实是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滞后,乱堆乱放、乱丢乱倒、乱泼乱排现象仍然存在,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杂物问题和水污染问题(“1+1”问题)需要全面整治,虽然县上也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了治理,但终归收效甚微。
为了让农村环境整治取得实效,该县把农村环境与“创“双创”进行结合,通过县长值周制等方式,以“三级联创”同步推进城乡环境,通过政府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着力于以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村庄周边等处为重点,集中开展垃圾杂物大清理活动,并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变突击整治为常态管理,消除卫生死角。定时对河塘沟渠的漂浮物进行彻底打捞清理,完善污水沉淀处理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对规模较大的村庄,不仅建设了统一的排污管网,而且修建了容量化粪池,实行集中沉淀处理;对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庄,通过沼气池或排放到田地里,进行生态净化处理,无害化排放。同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流域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县财政每年专门预算1100万元,部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镇落实环卫经费,村组织采取“一事一议”,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违背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在推进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施公路干道周边、集镇周边可视范围“绿色全覆盖”工程。
在此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集中安置、徽派风格,建好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清理断壁残垣,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农网改造、连户路建设和主要路段亮化等工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群众创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景观格局、文化脉络进行强化保护,把建筑当作精美艺术来精雕细琢,做到融山亲水、美观协调。在道路村口、房前屋后着力打造了一批绿化精品,让绿色扮美扮靓人居环境。最终实现布局优化、卫生洁化、民居靓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的农村环境。
目前,平利县已建成98个徽派民居示范村,徽派民居示范村占全县总村数的51.6%。其中改造徽派民居2.6万户,新建1.8万户。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以文化人,示范引领,文明乡风唱响“德在平利”
前不久,陕西作协组织作家到平利采风,大家在钟情平利美景的同时,更迷恋平利的民风和文化,著名作家方英文就在其散文《女娲在平利》中阐述平利乡风淳朴,系大国民风。
平利县坚持以文化人,充分挖掘女娲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村扶持组建茶歌茶艺队、秧歌队、民俗表演队、汉调二黄队、弦子腔表演队,培育新时期乡贤文化骨干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龙头村“二月二龙抬头”、八仙镇“话说八仙”、莲花台“清凉洛河”等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定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乡村行”、“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用文化润泽群众心灵,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同时,坚持示范引领,把实施“德在平利”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典型评选激励人,以道德讲堂培育人,以主题活动塑造人,不断挖掘、寻找身边典型和先进事迹,坚持每三年开展一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评活动,每季度公布一期“善行义举榜”,每月推荐一批“身边好人”,每天开展“日行一善”的“五个一”的活动。通过村广播室和大喇叭,广泛宣讲好人好事,身边凡人善举。全面普及道德讲堂建设,在各镇建立道德讲堂总堂和道德模范走廊,把身边典型请进讲堂,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通过道德模范故事汇、道德模范巡讲、身边好人面对面等形式,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大力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邻里守望”和“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制,拓展帮扶渠道,形成弘扬社会公德、奉献爱心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6300余户,五好文明家庭5000余户,省市县三级道德模范22人,最美安康人、安康好人11人,各级劳模69人,幸福老人、十大孝子39人,好媳妇、好婆婆200余人。建成各类道德讲堂110个,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参加干部群众2万余人,道德讲堂经验被《新华社内参》刊登。
文明乡风凝聚了人心,激发出干群干事创业的活力。如今一走进平利,城关镇药妇沟社区里图文并茂的药妇文化与社区建筑融为一体;长安镇高源社区的道德模范故事墙成为耀眼的风景;月湖走廊的手绘“二十四”孝图、龙头村传统农耕文化、洛河镇莲花台社区的廉文化、八仙镇龙门社区的英雄故事汇…一个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社区、村组正引领着平利人民崇德向善、文明乡野。
从垃圾围村到窗明几净,从臭味难闻到满园春色,从说是弄非、打架割裂到邻里互助、相敬如宾,淳朴的乡风,引领着平利群众的新观念,激荡和影响着23万人向农村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