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一阵清风如细雨一样滋润着平利农家;一个个携带着“任务”的党员干部入民居、听民声、解民忧、办民事的身影,深深的留在田间地头;一件件实事的办理,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声声问候,一遍遍念叨,一股温暖的为民情怀,流淌在女娲故里的平利县。这是平利县开展新一轮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缩影,更是对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诠释。
动真情 心贴心解民忧
2011年平利县以千名干部走基层、矛盾排查化解、纪律检查整顿、千名干部培训、万名群众评议五项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截止去年底,该县共有2242名干部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帮扶活动,走访群众24271户,结对包帮3254户,收集群众反映困难和问题3737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434件,化解信访矛盾领导包案任务235件;举办了副科级领导干部、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大学生村官等6期培训班,集中培训干部1408人次,以会代训483场次,开展专题讲座272场次,累计自行培训干部19114人次;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3046篇,对干部纪律作风进行了明查暗访、检查整顿;组织开展了“万名群众评议”活动,向社会发出征询意见表(函)8690份,对82个单位组织了四次集中民主评议,四次集中评议共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各界代表共计3810人次参评,对全县82个单位干部作风情况分档次进行了测评,收集各类意见建议608条。该县突出把握领导带头、解决问题、建章立制三个问题,核心抓好五项活动。以改进作风、化解矛盾、联系群众为重点,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活动开展半年来,在走访中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问需问计问民生,了解群众的需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迅速旋起一场利民、为民、惠民春潮。
县政协在走访帮扶过程中,了解到一位大娘做胆结石手术后身体虚弱,一名干部主动拿出两百元钱交到她手上,祝愿她早日恢复健康;县委组织部在驻村的同时开展“贴心服务”;洛河镇及时处理便民咨询,填写“便民登记本”、建立“便民档案” ;老县镇成立便民服务平台;长安镇推行“一线工作法”,组建便民服务队、成立便民维稳服务中心……。平利县立足中心工作,找准结合点,紧贴活动主题,引导党员干部在摸实情、办实事、促发展中开展活动,做到“规定动作”创一流、“自选动作”创特色,使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注重实效,成立了干部作风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出台《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意见》,组建了十个督查指导组,先后深入各镇、部门、企业督查指导达100余次。在基层走访中,党员干部通过帮扶自觉与群众靠拢,培养感情。干部之间的话语都聚集在群众的问题上,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干部、村官,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走基层,就是让我们倾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呼声,了解农村最真实的情况”。
出实招 手把手帮民富
在千名干部基层走访活动中,平利县要求每名干部做到“五个一”,即每人至少包帮一户有发展潜力的农户,每年与包帮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一周,为包帮户解决一件以上影响其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寻找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写一篇有深度的基层工作调研报告和体会文章。通过走访,了解群众之所需,之所怨,询问群众“发展大计”。该县城关镇猫儿沟村养殖户孙贵山看到生猪市场价格好,想建正大圈搞养殖,但不懂技术,一直不敢投资,在进村入户访民情过程中,镇畜牧站站长冯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孙贵山定为包帮对象,为他提供建圈和养殖技术指导,并给孙贵山一张印有双方基本信息及联系电话的便民联系卡,告知孙贵山有什么需要随时给他打电话;团县委联系爱心企业资金80.08万元,援建天朗、纳纹两所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中小学生316名;广佛镇开展“实事工程”承诺活动,促“十项惠民工程”实施;组织部协调水利、扶贫等部门投资15万元为正阳镇洪家坪村修建街道排污渠;县审计局为包建村困难户送去5000元生活物资,扶持1万元资金帮茶业大户建厂房、购设备;县财政局制发“十条禁令”,发动干部集资500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争取项目资金24万元,建便民桥一座,对新村集中安置点
各项活动的开展,促使各职能部门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在重点项目审批上打通“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特事特办、限时办结等制度,把涉及许可类、审批类的相关业务实行集中办理,简化处理程序。县国土资源局、林业局、老县镇、八仙镇等单位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标准化政务大厅一厅式办公,通过建立限时办结、延时服务和零距离服务制度,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让群众少跑路,提高办事效率。平利县以干部作风整顿为契机,针对帮扶群众实际,为其量身制作了一套“富民谱”,大开富民之举,大兴利民之风。
传真经 实打实促发展
干部作风的转变,使平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该县先后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和陕西区域2011年最具经济活力区县奖。这些荣誉的获得与该县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密切相关,平利县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循环发展“两大主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城乡一体、现代农业“三化进程”,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全面实现生产总值、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五个翻番”,县域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2011年,平利县预计实现国内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3%、29%、25%。该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以干部作风整顿活动为契机,将全县统筹发展作为主要抓手,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茶饮、畜牧、蚕桑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以五大集群为引领的新型工业,以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突出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力促达产达效。该县先后引进15亿元建设15万千瓦风力电场、10亿元建设日处理5万吨铌钽矿选矿生产线项目,500万件服装的平利县凯瑞斯服装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该县把经济发展与群众致富统筹推进。广佛镇罗家院村二组村民蔡孝义在去年7月3日遭受暴风雨灾害中,烤烟炉被大风吹毁,在得知情况后,该镇及时赶到受灾点,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帮助其重建烟炉,使其600亩烤烟迅速恢复烘烤,将其损失降到最低。“今年我在三里垭村流转了200亩茶园,但对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一窍不通,多亏镇上的茶叶技术专家陈运坤‘传经送宝’,提高了茶园管理和制茶水平,生产出来的茶叶供不应求。”平利县城关镇新发展的茶叶大户杨萍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八仙镇龙门村村民王和平,原本计划带全家老小外出打工,宣传部在走访中,了解到他家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结合天书峡旅游景点开发,建议他开农家乐,王和平欣然接受;兴隆镇举办“流动课堂”10余场次,培训农村党员群众5000余人,发放各类培训资料10000余份。平利县党员干部把帮助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当做“主要课题”,把发展产业当做“重点科目”。目前全县党员干部将基层走访,帮扶群众向纵深推进,为包帮户送去“富民经”,“致富宝”。干部作风的转变,极大的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大的激活了全县发展的新热潮。
如今的平利,正在积极践行着 “三问三解”活动,将转作风,为民办事向纵深推进,各项活动已逐渐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一股爱民春风涌动在女娲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