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平利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十年磨一“剑”,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乡村与城镇、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之路,为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让“美丽乡村”成为县域形象品牌,成为精神和物质的财富,成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一直是平利县不懈的追求。历经10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该县城乡面貌“大变脸”,经济社会“比翼飞”,生态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化为现实:2012年7月,荣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2013年6月上旬,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在平利召开,该县就美丽乡村建设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省委政策研究室对其经验做法进行专题调研,“平利探索”成为美丽陕西建设的典范。
生态立县,让美丽“养眼”
青山如屏,绿水似锦,茂林修竹掩映着一处处徽派建筑群,平畴沃野分布着一片片观光产业园,呈现出一幅“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农庄”的精美画卷。平利一步一景,一村一韵,形成“生态大观园”,省内外游客无不发出感慨:“平利真美,平利人民真幸福!”
平利山环水绕,气候温润,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2003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先天”优势,在全市率先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提出建设陕西最美乡村,有效对接了中央“退耕还林”和省市“发展绿色产业”的要求;2005年提出建设西北最美乡村,制定出“八个一”和“八个有”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与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相吻合,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被中央党校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2012年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高度一致。10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点站位,抢占先机,一张蓝图、接力实施,抓点示范、整体推进,全方位打造“女娲故里、绿色茶乡、休闲家园”的美丽乡村品牌,城乡统筹发展步入“快车道”。
按照“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规划布局,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全力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做美村庄。建成女娲文化广场、“一河两岸”堤路景观、坝河明珠夜景等县城重点工程,打造出长安旅游名镇、老县工业重镇、八仙特色古镇,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3个,90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初步形成以精美县城为龙头、特色集镇为支撑、新农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近三年全县新增城镇人口1.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实施民居亮化工程,全县共改造徽派民居2.4万户,新建1.6万户,形成“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工程,推进“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推进绿化“下山入川进城镇”,城区绿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形成“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景观。
产业兴县,让美丽“生金”
城关镇龙头村农民刘德祥的“小甑酒”是全村十大传统作坊之一,茅草屋、竹篱笆、大酒缸别具一格,香醇的美酒,古朴的农居,典雅的装饰,诱人的菜肴,吸引旅客纷至沓来,年收入达4万多元,乐得他逢人都说:“小村庄变成大景点,坐在家里赚大钱,我们农民真是好福气!”
如果说“生态美”是面子工程,那么“百姓富”就是里子工程,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基于这种认识,该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构建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全面提升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基地面积由2003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8.8万亩,茶饮产量达到6150吨,实现产值6.2亿元,跻身中国名茶之乡。规划建设38个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有13个列入市级“百园”建设规划,2个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9家增加到44家,工业占全县GDP比重由24%增长到52.7%,连续四年成为全省工业增速最快的前十县之一;按照“一城两区三线”的旅游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女娲山、天书峡、长安茶文化博览园、龙头村、百里乡村画廊等核心景区景点,2012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2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兴县战略发挥“富民强县”效应:2008年该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2亿元,同比增长19.6%,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10年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2012年达到624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人为本,让美丽“永驻”
“公路修到家门口,安全用水心里甜;通讯网络到处有,电视手机用得欢;孤寡老人有人管,小孩上学不掏钱;惠农政策落得实,日子过得赛神仙。”城关镇东关村六旬老人杨国华自编的这段顺口溜倾吐了广大山民的心声,生动描绘了平利县“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的丰硕成果。
该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极大激发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活力。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强力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寄宿制学校47所,高水平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学前教育,实现了高中免费教育;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4%,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五保供养体系建设受到民政部表彰,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逐年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了以县城女娲文化广场为龙头、以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务工”工程,农村居民在非农领域就业每年保持在5万人以上,实现工资性收入近8亿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累计修建通村水泥路895公里,创建通村示范路508公里,连户路506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县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06处,使16.5万农民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口,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以上。同时,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干部作风转变年、平安创建等活动,群众讲道德、守法纪、懂礼貌、重诚信蔚然成风,山乡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