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老人的“好儿子”余德顺——广佛镇孝老爱亲模范余德顺先进事迹
在广佛,有一位五保老人的“好儿子”:他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五保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爹娘,为老人们端屎端尿、梳头洗衣、祝寿、拉家常暖心……,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县优秀敬老院长”、“优秀共产党员”、“民政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广佛镇中心敬老院院长余德顺。
2007年10月,时任村主任的余德顺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中心敬老院院长的岗位。当时的中心敬老院安住有50位五保老人,其中有20位生活能够自理,其他人员均无自理能力。在敬老院成立初期,面对痴、聋、傻、哑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面对仅能够维持生活的有限资金,他没有退却。他说:“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残疾孤老们没有子女照顾,更需要社会的关心,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以无私奉献、热心服务的具体行动让他们看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敬老院成立之初,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期盼,余德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积极争取上级组织支持的同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他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开荒种田,发展副业,使敬老院很快实现了粮、肉、菜自给有余,走出了一条以副养院的新路子。
秋河敬老院是广佛的中心敬老院,规模大,残疾老人也多,事情也更加繁杂。可不管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他对老年事业的热情却没有减退。建院以来,余德顺每天都在敬老院照顾这些五保老人。敬老院刚成立时,入院的五保老人身上的味道很难让人接受,余德顺不怕脏、不怕烦,给老人洗澡、剪头、刮胡子,给他们换干净的衣服、被单,尽全力地让老人们吃好、穿好。敬老院里的50多位五保老人一半以上有各种各样的残疾,耳聋的、眼睛失明的、害烂腿流脓血的、大小便失禁的,患癫痫病的……, 他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也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一位77岁的老人徐世春,眼瞎看不见,余院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教她用竹竿引导到厨房、到厕所,来适应新的环境。有位姓肖的老人身体严重患病,在他的照顾下竟逐渐好转,老人感受很深,他曾说:“就是死也不回原来的家了”。像这样的例子,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了。
让五保老人吃好穿好,是他处事的基本原则。为了把敬老院建好,他千方百计劝说自己的妻子在院当炊事员,把自己家里的缝纫机搬到院里,给老人们缝补衣服,不断改善老人的膳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合理。老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社会上捐的,其大小不合身,余院长就叫妻子用缝纫机改好了再给老人们穿;在余德顺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老人的生活水准连年提高,从当初的每人每年平均1200元提高到如今的3000多元。如今敬老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内阳光充足,窗明几净,睡的是棕棚床,每人还有自己的大橱、靠背椅、床头柜、餐桌、暖瓶、茶具等日用品,夏天有电风扇,有蚊帐;冬天床上双铺双盖。敬老院里还建起了浴室、电视室、活动室、食堂等。现如今,你再到敬老院去参观,若把老人们以前的照片拿出来对比的话,会让你感到很吃惊。
余院长的做法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十里八乡的人提起他都会坚起大拇指说:“余德顺是大好人,大孝子”。只有余德顺自己心里知道,五保老人需要他,这条路还很长,他的梦想还很多。他想在敬老院办一个酒厂,年养猪数达到10头以上,他想让院里所有的五保老人安度一个幸福的晚年……,他说这就是“有意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