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间茶饮产业发展现状
㈠“十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1、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各级党政组织和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走大力推广无系性良种高效茶园与借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退耕还茶和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相结合的路子,实现了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3万亩,较“九五”末增长2.91倍。全县种植绞股蓝面积达到1万亩,较“九五”末增长6.4倍,创历史最高记录。
2、经营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全县茶饮(绞股蓝)总产量达到1507吨,总产值达到1.02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较“九五”末增长2.47倍和5.67倍。茶饮业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增收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凸现。
3、茶饮产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茶饮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在平利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实施茶业率先突破的正确决定,县委、人大、政府先后就加快茶饮产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优惠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茶饮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决定将茶叶局单设更名为茶业局,作为政府直属事业机构,组建了绞股蓝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平利县女娲茶业有限公司、平利县绞股蓝农盛公司和《女娲银峰》、《女娲云雾》、《女娲茗茶》三大品牌公司、五和绞股蓝公司。政府投资扶持新建了80家茶饮加工企业。从组织与行政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产品加工与销售为茶饮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市场销售三大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平利县茶饮产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品牌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在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过程中,坚持围绕绿色打造特色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根据平利独特的生态环境,结合开发女娲文化,把平利茶统一到女娲品牌之下,按照质量标准和外形特点确定了《女娲银峰》、《女娲云雾》、《女娲毛尖》和《女娲炒青》四个特色产品;茶饮绞股蓝共同打造中国平利绞股蓝知名品牌,引导培育了五大茶饮品牌公司。通过广泛宣传、推介、营销,平利茶初步得到省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饮产品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5、产业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取得新突破。
平利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把茶饮产品定位为女娲有机茶、平利有机绞股蓝。并参照国家有机茶标准,结合本县实际,分别制定了《绞股蓝标准综合体》、《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茶叶和绞股蓝分别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AA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与产品质量认证。绞股蓝原产地保护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审定,先后有五家企业取得了QS质量认证,茶饮产品进入市场的各项公共性基础工作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饮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绞股蓝标准综合体》、《有机茶标准综合体》科研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名、优茶机械化制茶项目,“十五”期间得到了大力示范推广;引进示范推广的“塑棚茶园综合技术”创出了1600元/公斤的早茶生产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实施产业大户示范带动,提高科技务茶水平,近两年全县重点扶持了30个茶叶、绞股蓝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与此同时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开展咨询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普及推广科学务茶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农科学务茶水平和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了茶饮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7、茶文化研究与开发形成良好开局。
开发茶文化,是打造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平利茶业新形象的重要举措。它带来的是经济社会相互发展的关联效应。“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在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过程中,在建基地、抓龙头、创名牌的同时,高度重视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良好的开端。①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和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②组织力量挖掘地方茶艺、茶歌、茶道,引进全国各地茶文化精粹,嫁接平利传统茶艺,广泛开展茶文化表演活动;③把茶业、茶文化开发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开发建设茶艺村和茶叶生态观光园,推行茶园观光和参与式旅游,体现平利茶乡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平利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④先后建设了几处具有平利特色的茶楼、茶馆。通过宣传、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努力,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表演活动遍及城乡,通过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大提高了平利茶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平利茶饮业的快速发展。
㈡“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的培植和销售市场开拓滞后。
2、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仍较粗放,综合经营效益低。
3、采茶劳力和机械化加工能力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研究人才。
5、产业发展资金匮乏,投入不足。
二、“十一五”茶饮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建设项目
㈠“十一五”发展茶饮产业的有利因素
“十五”期间是我县茶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诸多的有利因素。
1、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我县地处巴山腹地,气候温和,水热匹配,土壤肥沃且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森林植被高达65%,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是生产有机茶的理想境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平利茶叶芽叶持嫩性好,茶饮产品的有效成份含量高,自然品质优良,完全能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健康、环保的消费需求。这是平利发展茶饮产业别人无法仿制的天赐良机。
2、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平利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清。三里垭茶在清乾隆年间曾作为朝庭贡品而驰名。解放后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茶饮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建成优质绿茶基地9.3万亩、绞股蓝标准种植基地1.3万亩,先后组建了五大公司、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大户,新建了80余家名优茶加工企业。产业管理、技术服务、产品加工与销售三大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茶饮业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增收中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统一了决策层、组织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的思想认识,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产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进一步调动了茶农发展茶业的积极性。为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3、有厚实的科技基础。
经过平利县茶叶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茶农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努力工作,先后取得了多项领先全省、全国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出了亩产干茶502公斤的高产典型和亩产值高达24000元的无性系良种高效示范园和一批经营产值达百万元的产业大户。这些科技成果,涉及茶饮产业产、供、销各个领域,正在茶区发挥着巨大的科技效应,为实施“十一五”茶饮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厚实的科技基础。
4、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茶饮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在安康的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南突破发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陕南茶叶发展意见》将平利列为重点县,县委、县政府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县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作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和茶业率先突破的正确决策,先后制定的一系列发展茶饮产业的优惠政策。都为我县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茶饮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有广阔的市场销售空间。
我县是开发生产有机保健饮品的一方净土,同一产品我们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绿色保健作用强。经国家茶叶质量检验中心检测我县茶叶、绞股蓝的质量、卫生指标均符合有机茶标准,从品质特征上迎合了现代人们“返本求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近两年来女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平利特色的茶艺村、茶园新村、生态观光园和茶楼、茶馆的建成运营,四季常绿的茶园风景等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女娲茶文化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茶饮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产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日益增长的国民精神需求提供了珍贵产品,使“女娲”茶业更具市场综合竞争力。
㈡茶饮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产业布局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市场营销、壮大龙头企业、强化管理提效、适度扩张规模,着力打造女娲茶叶和平利绞股蓝知名品牌,奋力开拓销售市场;依托项目带动、健全服务体系,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全面提升茶业综合经营效益。举全县之力,建成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
2、发展目标。
绿茶:
茶园面积到2010年达到15万亩,较2005增长61%;产量到2010年达到3500吨,较2005年增产2.92倍;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2.4亿元,较2005年增长2.86倍。
绞股蓝:
绞股蓝种植面积到2010年发展到5万亩(其中茶饮2万亩),较2005年增加3.85倍,产量到2010年达到12000(其中茶饮1000吨)较2005年增长2.67倍。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1.6亿元,较2005年增长8.8倍。
茶饮业总面积到2010年达到20万亩,较2005年增长1.89倍,茶饮总产值到2010年实现4亿元,较2005年增长3.9倍(2006—2010年分乡(镇)发展规划详见附表一、附表二)。
3、产业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环境、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本着一乡一业、数村一品、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坚持以现有茶饮基地乡镇为主体,以百里生态长廊和平镇、岚镇路沿线为重点,实施规模扩张。力争把八仙、正阳建成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将大贵百家湾东至长安关垭子南至广佛白果坪百里生态长廊沿线建成茶叶、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园区、实现规模、质量与效益率先突破。
㈢重点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资金概算
1、茶饮产业化基地建设。
在8个茶饮业基地乡镇新建5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