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利县委 平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2-10 11:50 【 字体:
文件名称 中共平利县委 平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索引号 公开目录: 政府办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文号 成文日期: 2011年02月10日
有效性 未知 公开日期: 2011年02月10日

平发〔20115

 

中共平利县委 平利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努力建设教育强县,促进平利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优先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近年来,我县以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县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总体看,我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教育观念不新、体制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优、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是全县人民的迫切希望和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平利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平利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平利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是提升人力资源、壮大人才支撑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县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使教育优先发展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今后五年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4、目标任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奋力实干五年,使教育结构明显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成省级教育强县。

三、努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以“双高普九”为目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建立保学控辍“双线”责任制,落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家长”责任,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而失学,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8%以上。按照新的办学标准,完善学校功能部室,充实中小学图书、仪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标准化,确保双高普九如期通过省市验收。

  6、以办优质教育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将普及教育向高中延伸,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大力加强高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缓解高中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按照“校舍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要求,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平中办成省级示范高中。

7、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职教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鼓励校校联办、校企合作办学,引导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教师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3-5个精品骨干专业,增强职教办学吸引力,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到2015年,县职教中心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建成省级示范性职中。以县职教中心为平台,整合部门各类培训资源,归口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8、以基本普及为目标,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新建幼儿园的审批和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城区办好一所示范性的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和富余师资,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实现全县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县城和集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四、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9、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科学制定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集中精力建设好区域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全面提升城区办学水平,切实解决县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班额过大等突出问题,满足城区人口快速集聚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在城乡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格局,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10、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将规划长期保留的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使全县所有留守儿童及需要寄宿的学生能够全部在校食宿。结合“蛋奶工程”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和生活教师配备,加强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使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成为少年儿童温暖幸福的家园、乐园。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办好教学点在内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孩子公平接受教育,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五、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11、创新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重点,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师岗位管理,杜绝在编不在岗现象。严格教师准入,建立按需设岗、凡进必考、择优聘任的补充机制,探索对新进教师试行聘用制,教师进城坚持凡调必考。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职称指标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今后城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建立校长、教师定期合理交流制度,完善校长、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效能,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实行校长任期制度,试行校长公开选拔制度,落实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行学校质量末位问责制度,建立开放式的后备校长培养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12、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到2015年,骨干教师不少于专任教师的30%,学科带头人不少于10%,造就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教师培训基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5年为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权益保障。加强教育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评先奖优制度,努力营造重教兴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

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校体、音、美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大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4、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着力推进教育发展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的转变。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大兴教研教改、学习学术之风。鼓励学校和教师大胆探索和试验,创造平利教改模式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激励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201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设立50万元的高考和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对成绩突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予以重奖。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中小学校。坚持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抓质量,加快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良性循环,到2015年,实现高考、中考在全市位居前列目标,素质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七、优化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15、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和联校支教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体职责,确保县委、县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做到教育项目优先预算、教育经费优先拨付。人事编制部门要做到教育人员编制优先考虑。计划部门要把教育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建设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国土部门要做到学校用地优先规划。城建部门要加强校建工程的规划、质量监管。公安、司法、文旅、工商等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防止发生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各乡镇要切实履行保学控辍职责,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中小学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大学校党建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力度,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16、加大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途径向上争取教育项目资金,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建立部门联校支教机制。完善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逐步推行校财局管制度,规范教育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7、强化考核,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加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强化督政督学职能,每年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一次,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各乡镇和各部门完成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记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督查指导,促进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