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水美城美—平利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纪实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09 09:27 【 字体:

近日,平利吧上一位名为“小燕燕燕兮”的网友发了一组“平利美景”照片,只见蓝天碧水,花团锦簇,山水相宜,休闲的市民尽享城市绿意,干净的河道犹如画里水乡,众多城市地标呈现于画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平利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一个缩影。

平利县把握“建设”和“提素”两大关键,深化三级联创,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努力,2013年再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机制:坚持“一把手”工程

    谈及平利的过去,退休老干部邹涛说:“过去的平利,垃圾靠风刮,污水直进坝(坝河),下雨一身泥,天晴满身灰,整个县城笼罩在脏、臭、丑之中,想出去转转也没有心情,随着‘创卫’的开展,现在整个县城窗明几净,一年四季有花香,白天晚上都想到广场跳一曲,到河边转一圈。”

群众的期盼就是最大的民生。为了让平利的山更清,水更绿,城市更美,平利县狠抓“创卫”机遇,制定系列制度,出台管理办法,把爱国卫工作与创建同步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13个县级领导包片,6个工作组,25名专职干部,95个部门协同配合的“双创”部队,日夜奋战,发重誓,立“军令状”,一场以创促改的“双创”攻坚战在坝河两岸打响。县级领导纷纷走进片区,查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包抓部门日夜坚守“画”出来的阵地;属地群众你比我赶,生怕自己门前的一块废纸,影响到整体。

宣教、督查、暗访、考核、监督,所有的干部围绕“双创”,全力投入到创建活动中,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利的天蓝了,水绿了,城市美了。不但群众高兴,连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旅游、写生、创作。截至目前,该县共发放宣传资料18万余份,发送创卫手机短信5万余条,组织各类培训550余场次。

建设:三年投入“5个亿”

平利是省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并不富裕,可是为了让群众感受“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该县仍挤出资金用于“创卫”工作。

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修建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制定县城绿地规划。先后完成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和景观绿化工程,建成三级橡胶坝、彩虹大桥。完成陈家坝、新正街综合改造,打通北新街、西关路,建成投用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安装了红绿灯,开通公交线路,完成旅游标示体系。

平利县不仅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让这些设施“活”起来,体现城市的张力,使设施与城市相辅相成。围绕山水园林县城目标,按照“沿路见绿、山川披绿、城镇插绿、村庄透绿”的思路,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通道架绿和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建设,使百姓行有绿水蓝天、居有绿色家园,时时处处都能享受“绿”带来的幸福生活。

平利还以壮士断腕的手段,强制关停4家非煤矿山企业,确保城市干净。

截至目前,平利县新建改建二类以上标准公测15座,在城区栽植大树3100余棵,摆放桶装树200余桶,对城区具备条件拆墙透绿的24个单位实施拆墙透绿,新增绿地38万平方米。

整治:“立体式” 创建管理

 “创是手段,建是措施,提高素质,形成长期习惯才是目的。”平利双创办一位干部道出了创建以来的切身感受。

平利县采取“立体式”创建管理,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突出重点部位和重点领域,刀口直指“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六小行业、建筑工地、公告牌匾、城乡接合部”等“十二专项”。以开展创建达标活动为契机,加强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监管,对县城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三年来,无任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创国卫开展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近万余起,取缔明锅亮灶和店外店280处,扑杀流浪犬70多只,对城区382家小餐饮单位实行动态量化分级管理,责令提等整改320家。

同时,坚持点、线、面结合,县、镇、村三级联创,把创卫与农村清洁工程、新型社区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等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卫生集镇、村、单位创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1个镇和创建村共修建垃圾填埋场20个、垃圾池530余个、添置垃圾桶5300多个,新建农村供水工程47处覆盖4.2万人,累计实施造林绿化10.4万亩。

平利县立体创建管理卫生县城,实现创建就是管理,探索“创”与“管”的长效机制,实现山美水美城美的大好和谐局面。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