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平利女娲文化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8-26 16:29 【 字体:

 

平利女娲山最权威的记载。

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宋祈24史之一的《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中,特别记载了平利女娲山:“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有女娲山。”,遍检该书,它处全无同类记载。此书公元1060年编成,这个国家正统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对于平利女娲文化的意义,今天看来是无法估量的。

平利女娲文化最早史书记载。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成书公元354年):“右三郡,在汉中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专家考证“九君”二字的小篆体与“女娲”相似,认为是传写中的讹误。该书研究权威刘林先生注:“作道”在陕西平利县(以老县为坐标)东。《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文字典雅古朴,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语。但时代绵远,传抄刻写,出现了一些错讹。此书记载地域范围为当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陕西、甘肃、湖北三省部分地区。史学界称该书为“信史”,所记史实,近年来被考古发现一一证实。

平利是“女娲治所”的明确记载。

明确记载平利女娲山就是女娲治所的,是南宋史学家罗泌的杂史著作《路史》,该书成书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7卷,《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作者著作的宗旨,是遗憾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忽略远古史的传统、司马迁《史记》只记五帝不记三皇,故而,他追记旧史所称“三皇五帝”以上的往事。文章华丽而亦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书名《路史》,“路”训诂学解释为“大”,《路史》意思是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权威,是“大史”。我所搜购已交平利文管所藏清光绪丙子版善本《路史、卷1、后记2、女皇氏》:“女娲氏乃立为女皇氏。始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继兴于骊。其子罗苹注: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

中国有哪几个地方在宣传女娲(百度网排序):

1、陕西平利县有女娲山,遗迹丰富、有同期考古发现。

2、河北省涉县有中皇山:宣传起步早。

3、甘肃天水秦安 :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

4、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5、河南周口西华: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

6、湖北竹山县,有燕子山,也叫女娲山,记载见于《康熙字典》,与平利属于同一文化圈。

7西安临潼骊山,斥巨资打造女娲形象,塑造又巨型女娲雕像。

最早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

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谁制匠之?”

最早关于伏羲、女娲故事的考古资料。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全文250余字,经台湾大学学者金祥恒和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两位学者数十年考证,释读出伏羲、女娲、女娲的四个儿子。记载女娲、伏羲为华胥所生。

平利女娲山所在位置。

女娲山位于今平利县(清嘉庆11年迁)西北部,在黄洋河、坝河之间,距县城15公里,距安康市区25公里,主峰海拔984,山区方圆62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划为陕西唯一的林区乡,女娲山乡。

女娲山的风景价值。

该山属于巴山余脉,峰岭逶迤,蜿蜒起伏,山系发达,千沟万壑间,走向极富变化,传统堪舆学盛赞为“五龙捧圣”之地。山区生物呈多样性特征,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4%。春季山抹嫩绿,入夏山花烂漫,秋季青松间红叶点染,冬季林下白雪皑皑,四季景观各异,山上常年可见有松林迷雾、女娲云海、女娲日出等辉煌壮观的自然天象景观,是夏季避暑的理想之所、也是风光摄影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

平利女娲山的文化价值。

女娲山有“中国版图中心子午道历史交通线”之一段,秦汉时期开辟的“金房官道”经过女娲山,并有驿站。山区历代文化遗迹很多,有女娲墓、女娲圣后祠、玉皇宫、火神庙、宝莲寺、三台寺、万佛寺、舍利塔群、武皇太子坟等遗址。文献记载,女娲圣后祠始建于佛教兴盛的南朝。整个山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女娲山区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山北魏家坝遗址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出土有原始制陶、农耕、渔猎、纺织等工具。有史以来历代文化遗存遍布女娲山区,山西锦屏汉墓群出土有国内罕见的巨幅虎纹、百戏宴乐纹画像砖、“八千万岁”铭文砖,曾引起考古界的震惊。女娲山还有出土和传世的各个时期的文物数百件。平利县文管所藏有130余件国家级文物,70余件出自女娲山区,其中的一组石佛造像、道场画等宗教文物,十分珍贵和稀有,为女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

平利女娲文化研究成果。

20031025日,由中国社科院、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4家权威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平利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平利女娲文化(被学术界肯定为国际学术研讨规格)研讨会”,邀请到了23位国内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的顶级权威,对平利女娲文化进行了多学科深入考稽和论证,形成了权威的研究成果。专家认为:“关于女娲文化,尽管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性建筑,许多地方出于对家乡的自爱心理,当地人言之凿凿,而史学界一般只当作民俗现象看待。而平利女娲信仰发生年代较早,史料记载较明确,至迟于唐宋时期已频频见诸各种文献,而《华阳国志》关于平利女娲山是“女娲抟土造人处”的文字记载,是弥足珍贵和十分罕见的,确凿无疑的指出了平利女娲山为女娲信仰的原发地,是女娲治所。”这个结论,在新华网、搜狐网、中国民俗学会网、南方网、北京师范大学网传播,也在《中华文化论坛》、《文博》等核心期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陕西理学院》等学报公开发表,随后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女娲文化研究》,成为中国女娲文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专家关于平利女娲文化的言论摘编。

中国现代著名新石器考古学家、半坡遗址考古创始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先生(1923——)认为:“从平利地区的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看来,平利女娲史迹应是关中和陇西地区仰韶文化蛙族群南迁部落的孓遗,是有历史渊源的,有开发保存和纪念的价值,把它修整好,历史的予以解释,并辅以文物的佐证,作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历史文化教育及地方文化史教材,就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先生(1933——)认为:“任何民族古史的开端,必然是和神话联系在一起的,而神话里也必然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容。女娲传说是华夏民族古史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早期对历史、自然的认识,包含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思想意愿,女娲就是我们传说中的祖先,代表我们华夏的童年时期”。

原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1950——)认为:“女娲作为传说时代的圣母,在各地多有纪念性遗存,而陕西平利的地方女娲传说和有关文化遗存,记录年代较早,文化影响也较为显著,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平利与女娲文化有关的人文地理现象最初见于《华阳国志》在唐至五代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在宋代前后的文献记录已经相当集中。关于女娲文化在平利发生的背景,王子今还认为,平利地方在战国秦汉时期曾是罪臣流徙之地,正是这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外来人,在女娲山下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了那些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民间文学史》主编吕微先生(1952——)认为:“陕西安康平利的中皇山,横跨金、房两州,可视为一个伏羲、女娲信仰集中的地带”。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高大伦1950——)说:女娲传说家喻户晓,陕西安康平利可能是女娲传说最多的地方。《华阳国志》记载今平利为“九君抟土作人处”,“九君”实与“女娲”形近而讹。可以推测,平利一带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东晋以前。

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华祝1950—)说:“古代文献记载的女娲神话传说,有确切地理方位的,最早就是《华阳国志》所记在今陕西平利‘抟土作人’的弥足珍贵的惊人记录。从晋代至宋代,平利女娲山与女娲庙的文献记录不曾间断,反映当地世世代代的民众对女娲的信仰与祠祀源远流长,后代的文献也多承袭了这些记载。”

中国艺术考古所所长、教育部历史专业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国家文物咨询中心专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周晓陆1947——)说:“《华阳国志》将这么重大的神话课题坐实在平利,说明平利女娲山区女娲崇拜信仰保存比较好,比较呈原生态。现在更要珍视,文化旅游开发可以以此为依托,但是要注意保护其脆弱的一面”。

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秦直道考古’课题组长、《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卷》主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1950——)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女娲神话的产生,与早期人类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的痛苦记忆有关,在人类早期,洪水、山崩、火灾等是不可抵御的。金州、房州恰恰具备上述要素,中国中东部最早的人类、最高的山、流量最大的汉水在此,还有大巴山东段的地质构造,以志留系的砂岩、泥岩、板岩、页岩为主,石质疏松,极易产生崩裂、垮塌,造成地质灾害。这一切,构成了抵御力极低的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里正是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沃土。”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1949——)说:“在今天看来名不见经卷、远离省城的偏僻之地平利,在古代曾经是女娲神话十分集中的繁盛地方,不仅有山有庙,而且当地父老相信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始母神女娲创造人类的所在地。中国所有的女神,几乎都与中国西部这片地方有关,女娲之外,西王母、骊山老母,姜嫄等。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平利始母文化具有它合理的生存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汉代文献学专家、考古学家、原这个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周天游1944——)说:“女娲文化,咱们陕西最有资格讲,很多关于女娲的传说都集中在秦地,平利、骊山、风陵渡都在陕西,而平利是最早的,这就决定了女娲文化必须有陕西人来讲,或者由陕西人主讲。女娲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我们讲我们的,使陕西传统文化更多一个支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杨利慧1968——)是中国民俗学创始人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是国内以女娲研究著称的专家,也是我们平利聘请的专家,她在已经出版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第1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女娲溯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第84页中都显著的写到平利女娲山在女娲文化传承上的地位。据她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女娲祠庙、纪念建筑、陵墓等文化遗存1 439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而以西北陕西、甘肃为最多。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下,人都对她充满了钦佩和仰慕之情,给予了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和尊重。2003——2004年她安排她的硕士生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李红武专门在平利女娲山区调研,完成了硕士论文《现代民间口承神话演述人及其神话观研究——以陕西省平利伏羲山、女娲山演述》。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陕西司马迁研究会理事、三秦出版社高级编审淡懿诚1955——)说:平利能请到这么多著名学者来参加女娲文化研讨,就我所知,这很不容易,其中的很多学者,知名度很高,他们的研究在学术界将产生深远影响。他们能来,能就平利女娲文化发表意见,撰写那么高水平的论文,本身就说明平利在女娲文化传承中有重要地位。有了他们的结论,平利可以大张旗鼓的放开来传播,再不要争论,要集中精力,关键是要扎扎实实作几件事实”。

 平利的女娲文化现象。

历代关于女娲的祭祀活动均属于女娲文化范畴。平利不仅有有羲弥山、女娲山,有伏羲山,也叫高皇山,两山之间有女娲庙、高皇庙、三皇庙等古代遗址。女娲山区民俗文化丰富,女娲山民间流传有大量关于“女娲造人”、“补天”、“斗洪水”、“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和民歌流传,而且,还保留有农历正月初七、十月初四和腊八的关于女娲民间祭祀,平利民间也有石崇拜、大树崇拜、求子、祈晴等有关女娲的民俗活动。足以证明女娲山区千百年都是女娲文化的传承地。平利女娲山有《女娲庙碑记》(木质),还发现了清咸丰三年(1853年)陕西盐法道文海奉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女娲庙遗址上还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立的《三台寺条规碑》、光绪三十年刊立的“中皇山碑文”石碣、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据“中皇山碑文”记载,平利女娲信仰起于汉代,盛于唐宋。女娲庙是唐代朝廷赐剃度僧的永久庙产。“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记载,朝廷出资修建女娲山国道,说明在当时对女娲山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根据墓碑碑文上的明确方位记载,有专家推断女娲墓肯定在女娲庙遗址附近。发现这些墓碑,专家们认为,更力证实了平利为“女娲故里”之说。

近年来平利所作的工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娲山遗址的保护和女娲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组建成立了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究会,中国女娲文化基金会。对女娲山自然景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规划,着手绿化景区、设计修复始祖庙、建设民俗村,努力恢复和再现女娲山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组织编纂了《女娲文化史料》,《女娲文化论文集》,搜集整理出一批《女娲山民歌》和《女娲民间故事》并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中国民俗学会和北师大民俗学系确定女娲山为学术研究基地。

女娲氏的性质。

女娲是母系氏族的部落首领之一。历史学界承认是确有其人的,她是上古时候那段没有文字记录、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时期的真实,史学家认为女娲伏羲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代。专家认为,所谓大洪水故事,实际是暗示母亲生产失血的事实,是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的口承文化。这与女娲山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女娲精神的内涵。

女娲精神源自远古文明的美好传说,植根于平利人民与自然和谐共进的长期实践,在千百年薪火相传的伟大创造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善待生命,勇于奉献,艰苦创业”的基本特征。建设“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是新时期23万平利人民的共同愿望。平利县把“生态立县”确立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把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作为发展目标,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平利发展要打女娲品牌。

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协统一、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策,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从市场传播上讲,女娲是华人的始母神,是平利独有的知名度极高的地域历史文化品牌,是巨额的无形资产,更是平利县域经济发展的形象品牌。为此,平利县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赋予优势资源以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产品打文化品牌,唱发展戏。同时,我们发展乡村旅游,从吸引游客角度诉求海内外华人来平利女娲山寻根问祖。女娲山,必将是平利旅游发展中的核心景区,其文化分量,足以与陕北黄帝陵比肩。

| 责任编辑:吴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