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叶到产业——美丽乡村的平利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01 09:42 【 字体:

在平利采访现代农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茶饮产业”。
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遍布乡村的各个角落,用一片片嫩绿的叶子,托起了这个“中国十佳最美乡村”之一的一、二、三产。

    实现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十年前的精准定位,换来十年后的华丽转身。平利的现代农业,借助这些在水中翻腾的绿叶,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绕不过的长安镇

不管是具体的茶饮产业,还是广泛的现代农业,有一个乡镇始终无法忽视和绕过,这就是长安镇。
   
它既是百个省级重点镇,也是在建的国家4A级茶乡风情旅游景区,同时是平利重点打造的县城副中心和城乡统筹试验区。这个总面积22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468户,人口2万余人的乡镇,身上有着诸多闪光的标签,包括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旅游名镇和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镇。
   
之所以能万千宠爱在一身,根源还是在茶。长安镇有绿茶1.6万亩,绞股蓝5000亩,1万多亩绿茶通过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茶业种植大户。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壮大,最终诞生了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9家,过亿元的企业1家。生产女娲银峰和女娲茗茶的公司,已是省级龙头企业,今年正在朝国家级目标迈进。长安80%的农户从事的是与茶有关的行当,茶饮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8亿元。
   
长安镇党委书记魏传伟介绍,在基地建设上,长安在各乡镇不算最大,但标准和规范化程度最高,长安绿茶的生产工艺,代表了陕西的最高水平。在市场营销方面,长安在平利也是首屈一指。9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早已摆脱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操作模式,全部实行公司化管理,在县、市都有营销窗口,正在向西安、北京等地延伸。
    61
岁的洪善虎是高峰村二组人,他把家里的七八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设在村上的平利县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每年拿几千元的土地流转金。洪善虎自己从1999年起就到公司打工,做些与茶叶加工和茶园管理有关的工作,每个月赚2000多元,年底还有几千元奖金。他说,村里有230800多人,以前大多都种茶。土地流转之后,自己种茶的少了,都到公司来帮忙,七八十岁的老婆婆有时也去采茶,一天最少能挣个几十块。
   
他的说法与魏传伟的介绍相印证。魏传伟说,茶饮产业的发展,让长安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农村和农民社会分工的一次变革。而长安镇下一步的思路,就是要立足已有的产业、生态和环境基础,打造西北名茶大镇,同时把茶园当做景点来建设,实现茶饮产业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

田园里的绿色梦

在安康诸多县区,专门设立茶业局的县只有两个,平利便是其中之一。

在平利县茶业局局长何德渔的记忆中,早在2001年,平利便设立了茶业局,当时是作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局。但2003年平利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确立了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在绿色农业上提出要实现茶饮产业率先突破,2004年茶业局便单设了出来,成为政府直属事业机构。
   
何德渔说,从生态角度看,茶饮产业绿色环保,在平利农业三大产业中比较效益相对较高,每亩最低收入都有5000元,绞股蓝能达到60008000元,对群众增收是个好产业,群众也乐于接受。而且它涉及一、二、三产,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茶饮产业因此在平利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性地承担了开路先锋的角色。
   
十年风雨,十年砥砺,茶饮产业为平利的山川田园构筑起了一个美丽的绿色蓝图。2002年,平利茶饮产业基地4.4万亩。到2013年,这个数字被刷新为19.6万亩,其中优质绿茶基地14.6万亩,绞股蓝基地5万亩。茶饮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业总产值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产业经营质量与效益也是连年提升。2013年,平利茶饮产业总产值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8%。全县机械化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48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
   
平利县茶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华海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他亲眼见证了茶饮产业如何在平利的现代农业体系中挑大梁。他说,平利突出精品建基地,彻底抛弃了广种薄收的传统做法,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同时,实行规范化技术管理,每亩茶的产量和效益都在增加。在加工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提高了产品质量。
   
全县19万农民,一半投身茶饮产业;11个乡镇,8个主产镇村村有茶园。2013年,平利农民人均纯收入7902元,茶饮产业产值直接收入的贡献率占到了1/3强。平利的茶饮产业,正在与美丽乡村旅游相互渗透,让茶乡风情游与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不断扩张的复合业态,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内涵。

园区建设与品牌战略

率先突破的茶饮产业,先行先试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平利的现代农业,却不只是茶饮产业这么简单。
   
尽管风头不及茶饮产业强劲,在平利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中,畜牧和蚕桑也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位置。全县有万头养猪场1个,5000头养猪场3个,千头养猪场29个,200头以上的标准化正大模式养殖大户1416户,万头以上基地村10个,畜牧总产值已经达到5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优质高效桑园面积5万亩,年发放蚕种4万张,产值达到5000万元,成为中低山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平利县农业局党委书记习明晶记得,平利的现代农业起步算比较早的,不然现在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没有这么红火。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平利已规划建设农业园区45个,其中列入“十园示范百园提升”工程的有13个,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5个,规划总面积13万亩,基本形成了“县有示范区、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发展格局。
   
茶饮产业在现代农业园区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县引进和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涉农企业26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2000万元以上的6家。除政府投入的5200多万元外,现代农业园区还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5.35亿元民间资本不断注入。
   
说起平利,有很多与现代农业有关的叫得响的名号。如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中国产茶重点县等。平利是仅次于江西婺源的中国十佳美丽乡村之一,城关镇龙头村是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是陕西省名牌产品,“平利绞股蓝”2013年还荣获全国驰名商标。
   
习明晶表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农民就地务工的比例不断提高。2005年之前,全县9.7万劳动力,4.8万外出务工,现在回到家门口务工的占了很大比例。说起平利现代农业特别是茶饮产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慨:“领导一以贯之,一届接着一届干是关键因素。十多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经历了三次换届,但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思路没有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理念也始终没变。”
   
他们随即补充,能把树叶做成产业,除了历史优势,或许这才是决定性因素。

| 责任编辑:吴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