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县立足县情,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以白山羊为主的畜牧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5年,生猪饲养量达26万头,出栏13万头,饲养量与2001年22.07万头同比增长17.8%;白山羊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饲养量达20万只,出栏9.9万只,饲养量与2001年3.7万只同比增长5.40倍;耕牛饲养量10124头,与2001年同比下降19%;养禽58万只,与2001年同比增长11.3%;肉类总产10673吨,与2001年同比增长22.6%;畜牧产值达1.58亿元,与2001年同比增长82.3%,占农业总产值36%以上,养殖大户发展到1650户。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绿色平利的需要,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为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实现富农壮县的农业强县的目标,根据平政发(2005)59号文件,制定本产业“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方针
围绕生态立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家庭养殖为基础,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强村大户带动,推进规模养殖,培养龙头企业,以生猪为主,白山羊为重点,提高出栏率、商品率,提升畜牧产业品位,形成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发展到40万头,出栏27万头,养牛1.5万头,出栏0.3万头;养羊20万只,出栏12万只;养禽100万只,出栏5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47万吨,产蛋4000吨,畜牧产值达2.20亿元。(2006—2010年畜牧产业规划见后附表)
三、产业布局
总体布局以自然资源和生产基础相结合,因地制宜。川道、公路沿线重点发展生猪和乌鸡养殖为主,牛、羊为辅;中高山重点发展牛、羊为主,猪禽为辅,集镇突出抓好加工、流通。根据资源状况和生产基础,建立生产基地,合理确定规模,重点培植养殖大户,逐步建立大规模,高效益,具有县域特色的畜产经济新格局。全县确立八个养羊基地乡镇,八个养猪基地乡镇和七个养禽基地乡镇。
分别是:
肉牛、山羊生产基地:兴隆镇、大贵镇、洛河镇、广佛镇、长安镇、城关镇、西河乡、女娲山乡。
生猪生产基地:长安镇、八仙镇、城关镇、洛河镇、广佛镇、三阳镇、老县镇、正阳乡。
养禽生产基地:城关镇、广佛镇、兴隆镇、西河乡、老县镇、洛河镇、长安镇。
同时加强集贸市场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建设。
在城关、长安各建立一个畜禽及产品交易市场。
在八仙和城关各建立一个畜禽加工龙头企业。
四、重点项目建设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生猪生产:一是县上建一个良种繁育中心,年饲养纯种种猪300头,提供二元杂交母猪3000头以上;二是各乡镇建立完善一个生猪人工授精站;三是全县各村建立一个三元杂交仔猪繁育点(大户),饲养二元母猪20头以上,年提供杂交仔猪400头以上,养猪大户户均饲养二元母猪2头以上。通过2—3年,基本形成全县以生猪人工授精为主体,县有中心繁育场,乡镇有二元母猪繁育点,村有三元仔猪繁育点的县、乡、村三级繁育网络。
2、白山羊生产:一是以县种羊场为基础,统一生产和组织布尔良种公羊的供应;二是以示范村为基础,对白山羊进行全面选种、选配,提纯复状,对符合种用要求的母羊,进行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通过良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复壮,全面提升陕南白山羊的品质和生产性能。
3、黄牛生产:逐步扩大肉牛生产。坚持引进良种和本品种选育相结合,实行人工授精和本交并重的方针。一是每年组织引进5—8头良种公牛,在黄牛生产区城关、长安、洛河、大贵、老县、兴隆等乡镇各建一个配种点开展本交;二是每年建立2个黄牛人工授精点,引进国外肉牛冷冻颗粒,开展人工授精。在2—3年,全县建立6个黄牛人工授精站,18个黄牛配种点。
4、在城关建立鸡鸭良种繁育中心和人工孵化中心。年提供乌鸡苗20万羽以上,鸭苗10万羽以上。
(二)防疫体系建设
按照中省对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基本要求,本着理顺体制,强化管理,保障经费,依法防检的原则,完善加强动物防疫基础体系建设,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有效开展,扎实到位,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县、乡、村防疫机构,理顺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管理体制。
1、充实县级动物防疫管理机构,县上成立“平利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与县畜牧兽医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暑办公。承担全县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的主体职责,要调整充实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作用。
2、乡镇成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站。乡镇动物防检站是国家在基层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垂直管理为主,乡镇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
3、对村防疫员实行聘任制。
(三)加工流通网络建设
1、通过招商引资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组建龙头流通企业。
2、整合现有冷藏、加工企业资源。
3、逐步组建县、镇、村三级行业协会,强化协会在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流通领域的协调组织作用。
4、扶持、发挥个体贩运商,养殖大户积极参入商品流通。
5、加强集贸市场建设、管理。
(四)强化科技入户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把科技入户工程作为强化服务农业,提升生产水平,提高生产者素质,增强畜牧产业生产后劲的基础工程,切实抓好、抓实,主推畜牧五大技术,到2010年科技入户达标2万户。
五、保障措施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⑴县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生产纯种种猪,各乡镇抓好10—20户拥有10—20头二元杂交适繁母猪,养殖大户提供三元杂交商品仔猪。⑵各乡镇建供精站,50%的村有一名输精员。力争3—5年实现全县商品猪三元杂交化。⑶县畜牧中心引进肉牛冷冻颗粒及秦川牛,开展肉牛杂交改良。⑷对平利牛、陕南白山羊、地方良种,选优淘劣,提纯复壮,建立核心群,保持地方良种种性。⑸大力开发平利乌鸡。逐步建成乌鸡生产县。
2、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⑴县畜牧中心建成配备必要的冷藏,制药设备,化验室、饲料监测室,完善检验监测手段,强化执法管理。
⑵提高乡、镇、村从业人员素质,分期分批培训,力争2—3年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水平。每村有1—2名兽医防疫员。
⑶加大防疫经费的投入力度。动物防疫经费由统防统筹为主、财政补帖为辅逐步过渡到财政全额负担,防疫经费的投入必须确保防疫工作需要。
3、狠抓饲料体系建设。
⑴实施人工种草与草山草坡改良并进。
⑵开发实施秸秆利用工程,大力推广秸秆氨化、生物发酵、青贮饲料,扩大饲料来源,发展节粮型牧业。
⑶积极推广饲料、饲料添加剂,普及快速育肥技术,提高出栏率。
4、加大投入力度。
⑴在年度贴息货款中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及畜产加工流通环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无偿资金,扶持畜牧产业发展,重点用于基地建设,品种引进、改良、兴办畜产加工、流通企业、技术人材培训、引进等方面。
⑵各级政府要保证动物防疫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
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兴办畜牧产业实体,并向加工、流通环节引导,享受县上相关优惠政策。
⑷加大政策投入,凡发展养殖业占地、用材的手续从简,费用从优。
5、建设稳定的商品基地。
基地建设应确立“利用资源,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⑴全县肉牛、山羊生产基地抓好兴隆等9个乡镇,以养牛为主的村,户均养牛1头以上,以养羊为主的村,户均养羊5只以上;生猪生产基地抓好长安镇等7个乡镇,户均养猪4头以上,出售商品猪2头以上;以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重点,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乌鸡生产基地抓好城关等7个乡镇,培植养殖大户建立人工孵化体系,形成规模扩张。
⑵县上每年倾斜扶持抓好20个示范村,连续3—5年,每个示范村抓好20—30户饲养大户。
⑶对基地乡、镇和专业大户实行资金、技术、种源扶持重点倾斜,实行目标管理。
6、强化流通龙头企业建设。畜产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决定着畜牧业的发展程度,强大的畜产营销是畜牧业大发展的动力,以销促产,产销互动,使产业链条紧密联结互助互动,这样畜牧产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一是需要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成套设备,建立永久的加工企业;二是培植农民贩运专业组织和营销大户,形成“龙头”牵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格局。
7、以科技入户工程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科技入户,科技培训、指导。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提升生产者科技水平。
8、建立奖惩制度
从县级到乡、镇、村各级领导,都要有发展畜牧产业的样板示范点、户或企业,并挂牌管理。县级各部门都要各自扶持一个畜牧产业养殖示范大户(场)或流通加工企业。设立先进乡、镇奖,凡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当年畜牧产业工作计划的,在全县排列前三名的,分别给予奖励。设立“养殖或流通状元”奖,对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或山羊200只以上,家禽5000只以上,授予“养殖状元”奖,对在畜牧产业生产、流通上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县委、县政府把畜牧产业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各工作部门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对领办畜牧企业的干部,实行“五不变”:行政关系不变、领导职务和技术职称不变、干部身份不变、福利待遇不变、晋级增资不变。允许干部在领办企业中领取补贴,在新增效益中提取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