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总人口23万。近年来,该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和谐宜居环境,狠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力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道德素养。在2012年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平利仅次江西婺源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环境之美
坚持以优美环境影响人、改造人,自2003年开始便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乡村环境。
一是建设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特色民居。结合平利优美的自然风貌,遵循人们亲近自然的审美心理,选择“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每年集中建设8-10个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目前全县已建成98个徽派民居示范村,占全县总村数的51.6%,共改造徽派民居2.6万户,新建1.8万户,全县一半以上人口住进了统一的新居。如今,平利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的徽派民居群,“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农庄”的美景已成为平利的一张特色名片。
二是开展三边多点、 点面结合的环境卫生整治。面上以“路边、河边、城镇周边”为重点,着力解决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等问题;点上以村庄治理为重点,实现乡村布局优化、卫生洁化、民居靓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
三是保护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实施公路干道周边、集镇周边可视范围“绿色全覆盖”工程,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培育优良民风,展现文明风尚之美
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民风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努力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一是实施“德在平利”工程。坚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组织召开了全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会,创作绘制了《我们的价值观》、《美在中国•德在平利》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公益广告,在《安康日报》专版刊发。大力实施“德在平利”工程,在全市率先制定下发了《县委关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召开公民道德建设动员大会,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道德建设的工作大格局。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组织了平利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全县现有省市县三级道德模范22人,最美安康人、安康好人11人,各级劳模69人,幸福老人、十大孝子39人,好媳妇、好婆婆200人,十星级文明户6300余户。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全国公益之星吴祥义、省级道德模范樊文来等身边典型请进道德讲堂,把他们的事迹印成故事、编成剧本、搬上舞台,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聚合强大的道德正能量。建立了道德讲堂总堂和道德模范走廊,共建成各类道德讲堂110个,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参加干部群众2万余人。道德建设经验编进了《新华社内参》,并先后3次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及肯定。
二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结合村两委换届,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村民认可、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与每个农户签订遵守协议,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对陈规陋习进行严查、制止和规劝。在各村建立“善行义举榜”,征集好家风、家训,营造“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的浓厚氛围。
三是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为契机,以民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五星社区”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制定了《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实施方案》,按照县上每年抓4个重点示范镇,各示范镇抓2-3个示范村,其他各镇分别抓1个示范村的要求,抓点示范、逐步推进,力争3年内全县所有村实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全覆盖。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力度,定期督查考核,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示范镇和村,参照省上奖励标准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为每个社区派驻一名乡风文明指导员,落实一个县级以上文明单位进行帮扶,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各级文明村镇26个,培育打造了龙头、药妇沟、高原、锦屏等一批全市乃至全省的文明典型,其中龙头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人文之美
充分挖掘平利女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的特质,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培育新时期平利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深度挖掘女娲文化,先后建成了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编印了女娲故事连环画,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女娲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结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女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公益广告,走进农村社区,打造了龙头村孝德文化一条街、莲花台社区核心价值观手绘墙、高原社区传统文化广场等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县上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乡镇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168个、村广播室19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9个,组建了农村茶歌茶艺队、秧歌队、弦子腔表演队及女娲民俗文化协会,培养各类乡土人才5000余人,组织乡土人才把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融入民歌、弦子腔和小品等文艺节目中,编排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原创女娲歌舞、民间文艺、汉调二黄等9台大戏,每年在各镇、中心村巡回演出,培育打造了“休闲广场•百姓舞台”文化品牌,先后举办四届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