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云海,浪涛翻滚,掩埋了无数沧桑变化的故事;巍巍群山,蜿蜒起伏,遗存着千古传奇的典籍。在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中,有一座记载人文始祖的山叫女娲山,又叫中皇山!它位于陕西南部,巴山中段,汉水之滨的平利县境内。这座海拔千米的峰峦,蜿蜒如龙盘六十余平方公里,山系纷繁,岗峦起伏,漫山苍松,四季葱茏。登高眺望,万壑生云雾,浩渺成烟海,红日喷礴,紫气升腾,万山成海岛,时隐时现;身临此山,无不让人怀古暇思,遥想远古人类历史的长河,是那么久远,是那么遥旷!
久负盛名的女娲山,古往今来,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让人们探索不已。据战国成书的《山海经》和晋代《华阳国志》等多种史籍记载,说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就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一带;相传在史前七千年前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的繁衍生存与大自然的搏击十分激烈。战洪魔、斗野火,使石器、斩猛兽,顽强搏斗,于是便产生了“三皇五帝治乾坤”的史说,这“三皇”就是指女娲、伏羲和神农。早在西汉时期即有史籍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一精美的神话故事,就是歌颂女娲这位英雄女神上补苍天,下治洪水,除兽害,拯救人类的动人传说,她以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大自然的灾难,而最终把人类从濒于灭绝的境地拯救出来,创造了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因此,女娲这位华夏圣母,伴随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千古不灭,世代传颂下来,女娲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因此。人们更加怀念和追忆这位人文祖母,注目始祖文化的发祥地--女娲山。
来女娲山探幽,觉得幽不可测。这里留下的女娲遗址多处可见。山上有女娲庙(又叫三台寺)、玉皇宫、火神庙、舍利塔群、武皇太子坟等遗迹;山下经考古发现多处原始部落和古文化遗址,其中有山北坝河边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型的钢盆沟遗址、魏家坝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型的吊篷沟遗址等,大量出土文物的佐证,使我们回到原始部落的女娲时代。女娲庙即后来劳动人民为纪念这位人文始祖而建造的。相传,女娲庙始建于夏商之际,为地方民众所建,据遗址残存物鉴考,此庙修建为汉代以后,始于道教祭祀和民间祭拜女娲活动,又兴盛于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此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历代均有增修。最大规模时,各种建筑达一万余平方米。女娲庙又名三台寺,其原由在于凡古代天子均筑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气象,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圃台以观鸟兽虫鱼。女娲是三皇之一,也理应有三台,供奉女娲的神庙以三台命名,是对她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地位的肯定。存留下来的清初女娲庙碑等均作了详实评价和记载。为纪念女娲母神,历代祭拜活动久盛不衰,唐宋时期,香火极盛,钟声回荡。元末明初,殿庙曾毁于战乱,清初年间,又奉旨大修。随着人们科学宇宙观的进化,祈求伸佑开始淡化,这里庙事也随之疏零。清末民初,特别是三十年以后遗址大量毁坏,千古流传的女娲文化也致此遭受了劫难。那尊高大的女娲造人圣像在土改时才被作为破除迷信的产物而搬出正殿,推倒粉碎。作为文化遗产来说,这是莫大的憾事。如今只留下三台寺的“平心门”,使人们感到奥秘莫测。
早在晋代以前,女娲山因中皇女娲功德盖世,历代官宦名人都来此谒拜。因此通往山上的路拓宽为马车大道,亦史载闻名的“金房古道”。相传唐周女皇武则天也来此谒拜,至今留存的太子坟就是遗证。传说武则天南巡房州,探望卢陵王李显,回长安途中专程登女娲山,拜谒女娲圣皇,以此作为她称皇寻求根源。当在为她专建的皇巡宫歇息时,见伺候她的小和尚长得聪明伶俐,即收为义子,并赏赐佛珠和皇冠。太子死后,安葬在女娲庙东侧山凸,意在向望长安,遥拜女皇。这座园柱形的坟丘为典型的关中唐皇亲国戚丧葬习俗,女皇武则天来此朝拜女娲圣母而收义子的典故便让人们深信不疑了。
在女娲山周围的山山水水到处都传颂着女娲精美的神话传说,磨沟河的来由是说伏羲、女娲兄妹在此滚石磨得天意巧合,“兄妹成婚”的故事;“女娲斩黑龙”的传说虽也荒诞,而“黑龙潭”至今还在;还有女娲炼石补天时,使女常来采枇杷的地方称为“琵琶岛”,因山形似月琴,后来的“琵琶琴”也就因此地形而定了。好一个琵琶岛三面环水,青山拥抱,是人们休闲度假、垂钓的好地方。
女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感召力、影响力覆盖全国乃至海外,大量史料、传说和考古资料足以说明,陕西平利女娲山是中皇女娲的治所,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女娲山风景秀丽,山上山下云雾缭绕,时吞时吐,别具幽趣,游人无不止步赞叹,流连忘返,以为置身桃源仙境。女娲故事有七千年历史,在这里久远传颂;女娲精神在这里更加发扬光大,女娲山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展示远古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