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民间文化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07 02:07 【 字体:

 

平利民间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写真,歌舞弹唱,形式多样,既保持着当地传统艺术的本色,也汲取关中秦腔、楚地汉调的精华,形成独具平利特色的艺术风格。

 

平利民歌有五类:一是小调。用较固定的平腔曲调抒发爱情,如“十恨”、“十想”、“十爱”、“十对花”等,多是情歌。二是花鼓子。以平利语音为基础,用锣鼓笙弦伴奏,在社火、灯会或是过红白喜事时演唱。三是孝歌。用于丧事闹夜,类似于曲艺中的大鼓说唱艺术。围绕棺材边走边唱,格调悲凉,如泣如诉。内容主要有吟唱历史故事,歌颂亡者功德,劝勉安慰后人等,有许多即兴创作也十分精彩,为群众喜闻乐见。四是劳动号子。人们在抬石头、打夯、放木排时需步调一致,减轻负重感,就喊号子。劳动号子高吭激越,舒展流畅,节奏感强,大多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合,多为即兴创作,雅俗共赏,风趣幽默。五是宗教歌曲。民间佛教、道教在悼念死者或作法事时演唱的歌曲。

 

流传在平利的民间舞蹈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彩莲船、狮子舞、龙灯、鹭鸶啄蚌、秧歌舞、打连钱、高跷等。尤以彩莲船、狮子、龙灯舞最为盛行。彩莲船又叫跑旱船,平利称为船灯,是用竹木彩纸扎糊而成。选一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坐船,肩挎彩船,手扶船舷,随锣鼓节奏和艄公哨声的引导而舞蹈。另有2至6名双数女子帮船,还有1名大头和尚和老摇婆。表演时都以舞蹈动作表现行船、撑篙、过滩、搁浅、推船等情节,老摇婆手执破蒲扇,大头和尚舞动拂尘插科打诨,极尽诙谐幽默,边舞边唱花鼓词,祝愿吉祥。狮子舞,先用竹麻彩布编织狮子头和皮,再挑选两名精壮而灵巧的青年男子披戴上,摹狮子状,另有一男子扮武士,头扎红布巾,身穿武士褂,腰缠花板带,脚蹬麻草鞋,手持绣球挑逗戏耍,谐调表演狮子玩耍嘻戏或格斗,观看欣赏者对着狮子燃放烟花,庞然大物又夺不得小小锈球,惹得狮子龇牙咧嘴,狂奔狂舞,情趣盎然,热闹非凡。技高者还表演上桌子、跳凳子等高难动作,将表演推向高潮。

龙灯舞,我县均称玩龙灯,是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这是“龙灯”艺术在民间盛行,经久不衰的基础。“龙灯”的形象各有特色,均用竹、纸、布扎糊制作,节数不等,一般为双数,遇上有闰月的年份,则增(或减)一节,凑成单数,每节内用皮纸装糊一盏灯,称“龙灯”。“龙灯”的外形呈马头、鹿角、虎牙、鹰爪、鱼鳞状,充分体现了龙的威武雄健。舞龙时,由一人手持木杆、杆顶有一个点燃的灯火,且能转动的彩球(叫龙胆),戏龙作舞。舞龙人数视龙节数而定,每节一人擎舞。常有“龙打滚”、“龙摆尾”、“龙抢珠”、“龙起波”、“金龙闹海”等舞态,花样十足,蔚为壮观。

 

早在新石器时代,平利的先民就在陶器上刻绘简单的图案。近年出土的汉至南朝画像砖上更有精美的图画。如龙纹、虎纹、百戏图纹、车马仪仗纹、古代建筑图纹的深浮雕等,被专家称为中国最早、最成熟的艺术品,属国内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民清时期,平利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书画家和民间画师,其中清末著名的画师甘棠(18421924),号醉霞,善画花鸟山水,名噪京师,曾为慈禧太后西安行宫画壁画。

 

平利戏剧社团多,成就高、影响大。1803年,西河乡水田河李敬模率族人组建半职业性戏班——李家皮影戏班;1848年,连仙河落第秀才王朝炎创办王家皮影戏班;平利皮影戏唱腔为弦子腔,这一唱腔被当作传统戏剧“化石”保留下来,成为全国唯一的剧种,是地方戏的精品。1900年,秋坪周首道创建周家汉调二黄班。以后三家戏班不断请外地艺师授艺,改组戏班,发展壮大,活动于平利、安康、旬阳、竹溪、竹山等县。在他们的影响下戏班逐渐增多,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皮影戏班达十多个。1941年组织俱乐部,后改为“平利新剧团”。1957年在原业余剧团的基础上,建成专业汉剧团,演汉剧并将传统戏弦子腔加以改造,丰富其音乐表现,增加弦乐,演奏乐器搬上舞台,编演现代戏。弦子腔音乐华丽,有宫庭色彩,又有悲壮苍凉的西北民歌色彩,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平利剧团演出的弦子腔戏曲多次参加省地大型演出,蜚声陕西戏坛。剧团肩挑背驮、跋山涉水服务群众,被称为“扁担剧团”。1959年,《陕西日报》以《一支活跃在大巴山中的扁担剧团》为题,报道了平利汉剧团的事迹。1960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剧团代表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后《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剧团的事迹,称赞为上山下乡的一面红旗,从此改称为“红旗剧团”。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其先进事迹拍成纪录片,被誉为《巴山轻骑》。1979年演出的《王科长攀亲》获省调演二等奖;1981年演出的《貂蝉》获省首届汉剧会演三等奖;1985年创作演出话剧《枪声》后由省电视台拍摄成三集电视剧《远去的囚车》,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6年演出的弦子腔古典折子戏《拾玉镯》、《三岔口》分别被省文化厅授予“为戏剧艺术事业作出显著贡献”的殊荣。1997年我县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弦子腔小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群星奖”铜牌奖,使这一地方戏曲音乐享誉京城。

平利皮影戏至今活跃在一些地方,以白布为幕,幕内置灯,照皮人影子于幕上,观众在外观其影,听幕内人说唱,唱腔为弦子腔。

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平利民俗文化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使平利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每年春节和重大庆典之际,平利县各级政府和民间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队伍穿街入巷,进城下乡,极大的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所喜爱,构筑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