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荷之心由来已久,若是追溯,似乎要在读到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前。确切说来,该是在童年时便有此喜好。
早就听说平利琵琶岛有百亩荷塘,却苦于没有时间,一直未能前往观赏。这个周末的午后,我专程携妻带女到琵琶岛游玩,领略倾慕已久的荷的风韵。
远远看去,琵琶岛被青山绿水环绕,显得悠然宁静。岛的中心是一个方形的小岛,环绕岛周围的是湖水。因像琵琶的弦,故名琵琶岛,听当地人说,这是女娲娘娘在创造音律时遗落的琴具。
刚进琵琶岛的大门,女儿等不及下车站稳,便像一只离枝的小鸟向前飞去,扑进这一片美丽的天地之中。进入岛上,放眼望去,一隅荷塘立即跃入眼帘。塘中的荷花有红有白,在绿色的荷叶衬托下,更是娇艳无比,格外引人注目。在荷塘边漫步,闻花香,赏蝶舞,沫荷风,真是难得的享受。蜜蜂钻在花蕊中,永远那么忙忙碌碌,丝毫无暇顾及游人欣喜的目光。彩蝶们展现着优美的舞姿,在荷花与荷叶间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小鱼们在荷茎下往来穿梭,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尽情地追逐嬉戏。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与田园中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式的徽派民居相映成趣,把一幅壮丽的茶乡风情展露无遗。这画卷一样的最美乡村,让人沉醉其中,忘了尘世的一切。
沿着荷塘,就这样走着。嗅着荷香,听着荷声,感受着这个午后宁静的时光,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说。渐渐地,我明白了喜荷的原因,荷生水塘出淤泥而不染,花居泥土映荷叶而脱俗,茎撑花叶挡风雨而不折,这便是荷的风骨。如此这般,我便爱上了这荷,爱上了这百亩荷塘,爱上了孕育这荷塘的青山绿水。我愿自己能做这青山绿水之中的荷,倚楼听雨雨无声,山水作伴闻鸟鸣。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荷塘深处,走进了绿荫丛中,不知不觉,身上的倦意早已被荷风带到了远处。
再一次走进琵琶岛观荷,是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岛上星星点点地闪烁着微小的光芒,远远看去就像天上掉下的星星。我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是女娲娘娘手提灯笼在寻找她曾经遗失的琴具吗?不觉间加快脚步,走近细看。原来是多年不曾见到的萤火虫,它们也是慕琵琶岛荷花之名而来,在岛中聚会吧?夜里的荷塘别有一番情调,颇有一些朱自清《荷塘月色》之意境。微风摇动着荷叶,摇出了蛙声一片。多像儿时的场景,多像老家曾经的那片荷塘,夏雨时节,蛙声像一首首歌谣,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月光如流水一般,多少年前,洒在秦岭之北,我儿时的荷塘上,多少年后,又静静地泻在秦岭之南我眼前的这片荷塘上。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眼前浮现出平利县城月湖的夜景来,那倒映在月湖两岸的灯光,映照出的和谐、自然、宁静的平利人的生活,不正如眼前琵琶岛月色下的荷塘一样,随性自然吗?此情此景,不正是平利政通人和的写照,不正是平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缩影吗?这更是平利民风淳厚、经济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场景啊。
带着一身荷香,我回味着这青山绿水中的点点滴滴,思索着一个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就像这荷一样,身虽弱小,却一样顶天立地,撑起一片新绿。就像平利人一样,以女娲补天的精神,建设着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渐渐地,思绪沿着荷塘走向了远方,我不禁感觉脚步沉了一些,身上的责任重了一些。
不知不觉中走出荷塘,步入灯光如潮的平利县城,走进建设美好平利的滚滚大潮中,踏上了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
幸福如荷香,和谐平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