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最美乡村纪实
再品:千年历史文化“重”
在村民的眼里,平利县是一块宝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聚落遗址等就是历史见证。千年的历史文脉潜移默化地在当地淳朴的民风中保存下来。而在平利县城转悠一圈你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口音与关中地区、陕北地区截然不同,仔细听来咬文嚼字中又夹杂了重庆和湖北腔。
走进平利你会发现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更深厚,女娲庙、秦楚古长城、弦子腔以及革命先驱廖乾五等历史名人的遗存,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平利的历史可追溯到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传说,当地的女娲山更是传说中的“女娲治所”,曾是女娲氏隐住或居住的地方。位于平利县中部的女娲山,距县城15公里。在唐宋时女娲山已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迄今山上尚有女娲庙遗址、火神庙、舍利塔、唐官道、武皇太子坟、三台寺等历史遗迹。在2003年“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讨会”上,国内2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考证女娲山就是女娲圣母的治所。
历代以来,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的影响,平利人口不断下降,到了清嘉庆年间,清廷为实行奖励生育优惠农业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湖广流民成批迁入平利,广东、江西、安徽人亦相继而至。清末及民国初年四川、河南、陕西关中及平利周围临县人口也有迁居平利,故平利县90%以上的人口先辈都是外籍移民。无论是词汇的渗透,还是文化的碰撞,亦或是民居建筑的风格,即便是历经百年的洗礼,仍旧保存完好。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平利县政府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和移民文化,全县按照“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百处经典建筑”的城乡总体规划,将原有的徽派建筑重新整合,突出长安旅游名镇、八仙古镇、老县工业重镇,坚持陕南徽派民居风格,使一处民居成为一个景点,整个乡村成为一个大景区,就是一个徽派建筑的博物馆,努力把平利打造成为富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全国最大徽派民居群。通过挖掘女娲文化、八仙文化、民居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整理编写地方传说和神话故事、谱写传唱平利民歌、编排地方小戏、建设弦子腔及女娲文化大剧院等方式,全面扩展美丽乡村游的文化内涵,增强平利旅游的文化厚重感和吸引力。
作为乡村旅游,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外,饮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利地处秦头楚尾,在饮食上接近湖北、四川风味。为此,全县在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的同时,积极开发平利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大力发展富硒食品饮品,提升茶叶、绞股蓝等系列特色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旅游购物和文化娱乐业,培育农业观光、体育健身、休养度假、参与体验和文化演艺等新型产业和产品,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真正实现由观光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2003—2004年,平利县提出建设陕西最美乡村;2005—2009年平利县提出建设西北最美乡村;2010—2013年,平利县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时十年,平利县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中,从点上探索到全面铺开,从较低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呈现出了理念不断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覆盖不断扩大、成效不断显现的可喜景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进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未完待续)
《陕西旅游》2013.7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