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山里长大的人,看山看水几乎都熟视无睹了。然而,女娲山下的芍药谷却独具魅力。即使多次探访,仍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真是令人惊叹称奇,流连忘返。观其山,苍茫雄奇,叠翠千仞,白崖峭壁上,褚黛相染,衬出五彩霞光,难怪当地人称红石崖;看其石,巨石层叠,怪石堆积,遍布深谷,形成万壑幽穴;赏其水,似在跟山崖捉迷藏一般,时隐时现,时跃时跌,或从石缝里蹦出来,或从山涧里躺下来,形成无数个飞瀑涧潭,潺潺流水,似恋人在窃窃私语,似山姑娘在轻歌细语,有时又像交响乐一样惊雷轰鸣。更有趣的是,岩石上长满爬山枫一类的藤蔓植物,涧滩石仓里长出一丛丛,一簇簇四季常青的花木和山竹,把一个个“盆景式”的山石装点得如神工雕琢一般。好一幅天然丹青谱,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墨客入此境,无不触景生情,尽情赞美这座“山石公园”。
一入芍药谷,便是奇石的世界了,如盘龙,似卧虎,像龟蛇,诸如“雄狮望渡”“大象赏瀑”“众僧拜佛”“魁星点斗”之类,任你遐想,栩栩如生。造物主是那样地令人震撼,想必是数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山崩地裂而成。传说在人类的早期,曾有一次洪水滔天,天地倾,四级废,大自然混沌一片。女娲正是站在这红岩石上补苍天,天神遣五雷劈石击妖,留下如此壮观的场面,因此这里也叫“雷打坡”。王母娘娘前来观阵,山顶上还留有她的仙踪足印。神奇的传说,给这深谷奇石增添了神秘的灵气。
地质学家对芍药谷的奇石景观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平利县地处我国杨子地块与秦岭地槽两大单元的过渡地带,早期曾处在地槽环境下,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石。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杨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挤压,使秦岭地槽在古生代逐渐隆起。芍药谷受地槽隆起影响,主要出露震旦系耀岭河群纳长石绿泥石片岩,绿色基性火山砾岩,岩层呈北西倾向,岩石发育近垂直节理,岩层受裂缝影响多沿结构面破裂坍塌,在沟中堆积成各种奇妙的洞穴景观,伴随沟中溪流,尽显神奇的大自然魅力。
芍药谷青山环抱,山势交错,溪流随山势迂回波折,山野人家依山傍水。这山谷。原本无名,只因深山百草都是药,山里人家多种芍药,花可与牡丹媲美、与国宴比香,山谷遂以“芍药”而名。
进谷约
在雷打坡中部,有三块巨石自然生成蟒蛇头,正面望去,头部似有眼睛,上颚呈半圆形,中间一尖三角,酷似蟒蛇张开大嘴正在吐信。为镇住这一地形,旧时在大蟒七寸上的石台建有太山庙,庙里供奉着一尊金塑太山老爷,很有灵气,远近四邻纷纷赶来祭拜,香火不断。遗憾的是,山外人听说太山老爷显灵,修通了山谷的去路,福及一方,因此夜潜谷内,搬走了老爷,到他乡显灵去了。
到芍药谷去,不能不看看那方巨大的雷打石。雷打石一卧一立,立者,如一座牌坊,削壁而立;卧者,与立石对应分开,形成一个大平台,可供三五十游人憩息。雷打石下溪流平缓,一矗立的石柱把水流分为两岔,形成又一飞瀑。两岔间搭起木桥,通向溪边人家,身临其境,“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雷打石下的石仓里,有一大片竹,足有十多亩。竹从石缝里长出来,清风摇曳,万竿挺拔,小鸟在竹园里飞来飞去。这芍药谷的山间竹韵令人遐思,耐人寻味。联想清代画竹宗师郑板桥写竹40多年,那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言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篇,写的不正是芍药谷这片竹吗?
芍药谷,似曾相识,即使多次游览,也让人觉得看不够;芍药谷,在这里寻找磐石的坚毅,山竹的咬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