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步入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400亩新建茶园长势喜人,竹苗、杨柳沿河而栽,一幅“柳叶随风扫地,竹海翻腾山间”的图景正姗姗而来。
金沙河村位于平利县长安镇东南19公里处,总面积21.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502人,2013年人均收入仅4000元,烤烟和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14年7月,平利县启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县人大办、水利、妇联等包帮部门经过对金沙河村的深入调研,立足当地生态优势,确定了“茶进烟退,植竹栽树;修复生态、涵养水源;茶旅结合、帮民脱贫”的发展思路。实施“制定规划分步实施”举措围绕生态做文章,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里悄然掀起了一场变革。
茶进烟退 促进产业转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过去,金沙河村农民发展烤烟产业,需要大量砍伐林木、使用农药化肥,不仅破坏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也不高。如今,金沙河村被平利县列为森林禁伐区,更是县城第二水饮用源涵养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的茶饮产业,淘汰烤烟产业,顺应加强生态建设的新要求,走生态富民的路子,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金沙河村究竟适不适合发展茶饮产业?发展初期无收益的问题如何解决?”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产业的发展存担心。为消除群众顾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世斌亲自召开群众动员会议,副主任陈满明更是先后多次深入到金沙河村调研,查民情、访民意,寻找富民之策,与镇村及茶业部门考察该村的土质、气候,验证种植茶叶的可行性,挑选适合种植的茶叶品种,邀各路茶商赴实地考察,从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到产品营销为该村提供“一条龙”服务。“大木村与金沙河村同属金沙河流域,且即将并入该村,我们大木村民也希望建茶园,发展生态产业,”时任大木村支部书记何邦安多次向县镇两级呼吁、反映。村民高涨的种茶热情更加坚定了县人大办等包帮部门在金沙河流域发展茶饮产业的信心,决定将大木村纳入金沙河流域茶业发展棋局。
今年初,冰雪融化,土地刚刚解冻,村民群众就纷纷行动起来,在镇村干部的带领指导下,积极投身植茶种茶,建设生态高效茶园,减少烤烟种植。4月,沿金沙河流域而上,400余亩新建茶园整齐划一,一次建成,160余万株金观音茶苗长势喜人,近百亩老茶园也即将改造完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世斌在检查新建茶园的管护情况后,忍不住拿起锄头,与茶农一起为这片新生茶园刨地、除草。“金沙河种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按照这种长势,不出三年,这里的茶园就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陈世斌如是说。
植竹栽树 涵养优质水源
金沙河优质的水资源不仅滋养着当地农民,更被县政府定为县城第二饮用水源,保护好这笔生态财富,关乎平利县城及长安镇数万人饮水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民生大事。
保护水质,关键在涵养水源、杜绝污染。前些年,部分矿山企业、烤烟产业的发展对金沙河境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县人大办实地考察后,决定通过植竹栽柳,达到修复生态、涵养水源与景观绿化的三重效应,并立即与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联系,编制林业发展规划,落实苗木栽植所需地块、进行勘察设计。截止春末,2万3千株竹苗、2千余株柳苗、5千余株杉树苗栽满金沙河两岸,将与新建的茶园共同形成了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生态屏障。与此同时,联系环保部门加强对金沙河流域白萤石、煤矿等矿山开采企业的监管,在全村实施改水改厕,避免重金属、粪便及其他有害物质流入水中,遏制污染源头。
4月12日,投资2000万元的县城第二饮用水源工程经过半个多月的调试,正式进入常规运行,金沙河安全、无污染的优质水源通过自来水管流到了千家万户。
茶旅结合 促进农民增收
金沙河村山美水美,原本就是县城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原生态基础上适当加以雕琢,打造茶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致使农民致富又添新路子。
“以蜡烛山为起点,看第二水源、享天然氧吧、赏茶山竹海、品农家美食,洗浴垂钓同步打造,金沙河将成为平利乡村旅游的又一张名片。”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县人大办联系协调水利、交通、妇联、旅游等十几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合力包抓,拉投资、修村道,做景观......迅速掀起了金沙河旅游产业建设的小高潮。目前,占地60亩的休闲浴场、生态养殖场正加紧建设,景观绿化工程步入尾声,沿金沙河边放眼望去,两岸的杨柳、竹苗与山间的精品观光茶园层层排列而上,一幅美丽山水画的草图已勾勒完成。
2014年11月6 日,一场厨艺培训吸引了大批金沙河村大批村民,学员刘彩凤说道:“县人大办给我们农家乐扶持资金,妇联、人社局又为我们带来了烹饪技术,村里的5家农家乐虽开业不久,已慢慢步入正轨,来这的游客们也对这里的乡村美景、舒爽气候、山野美食赞不绝口。”
心系民生 解决群众困难
开展精准扶贫,说到底,是为了改善民生,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之初,县人大办与各包帮部门的驻村干部走进全村各家各户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户一册,将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存在的困难、未来发展期望一一记录下来:村民出行难、13户困难群众居危房、三组饮水难、用电难…包帮部门领导干部们心系民生,甘当“跑腿,”多方奔走,争取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全程参与、监督项目实施。目前,四组污水处理工程顺利完工,建成14公里通村水泥路、600米河流堤防工程,村级环卫设施、工人正在加紧配备,2公里村道硬化工程、电网改造、水窖工程等项目也已经排上扶贫工作日程。
“要多争取几户交钥匙工程,解决那些自建不起的危房户居住问题,并按组实行小规模集中安置,让农民不因搬迁而脱离生产资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世斌对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十分关注,多次与扶贫局及镇村干部研究讨论,计划通过争取移民搬迁、交钥匙工程等方式,分年度帮困难群众逐户搬进新居。
三年精准扶贫刚刚才拉开序幕,一个个暖心举动、一项项民生工程,已让金沙河村民充满期待,县人大办与各包帮部门正努力为金沙河脱贫致富帮扶聚力,带领广大农民开始的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