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

在打破与重建之间 ——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

作者:于延琴 李秦娥 时间:2025-05-27 09:13 来源:安康新闻网 字号: 打印

  新春伊始,安康市场活力,犹如破土春笋,蓬勃生长。
  1月3日,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安康栩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1月26日,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汉滨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3月25日,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野豹(陕西)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新设企业1564户,同比增长0.13%;新设企业登记在册总量达61173户,同比增长5.0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形势下,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其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战。
  去年以来,全市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持续擦亮“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招牌,将改革创新触角深入市场肌理,从准入到退出、从监管到服务,以系统性变革,激活安康经济“一池春水”。

  在经营主体“入口”,全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突破口,打破部门壁垒,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企业。市场监管领域的“证照联办”堪称典范,16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同步审批,审批时限压缩超60%,企业开办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在安康高新区镇坪飞地园区,中国秦巴中药跨境贸易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图)

  这份便捷,让来自湖南的企业家龙武深有感触。自2019年扎根安康,他已先后创立6家企业。今年1月14日,他再次注资500万元资金,成立安康极盛潮品玩具有限公司,生产毛绒玩具等,产品远销东南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龙武却信心满满。他坦言,“从提交材料到拿证开工,短短一周就能搞定,这样的效率让人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这份跨越地域的信任,不仅是对安康营商环境的认可,更折射出全市营商环境改革释放的巨大吸引力。
  在经营主体“出口”环节,安康同样展现出非凡智慧。针对吊销未注销企业这一历史遗留难题,联合法院等五部门出台强制注销方案,通过大数据筛查锁定“僵尸企业”,让市场出清更顺畅。简易注销程序再优化,公告期从45天压缩至20天,配套的歇业制度更赋予企业“休眠”缓冲期,实现“进得顺、退得出、活得好”的良性循环。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放松监管,而是以更科学的方式实现“放管结合”。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全市创新推出的“一业一册”告知制度,将食品安全、建筑市场等25个重点领域的监管要求转化为通俗指南,既为企业划出合规红线,又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手册。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打破“九龙治水”困局。在污水处理、校园食品安全等领域,市场监管、环保、教育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通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将检查频次降低40%,却让问题发现率提升35%。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更让执法有的放矢,对高风险企业重点盯防,对信用良好企业“无事不扰”,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为架起政企协同的“连心桥”,安康市始终将企业需求作为改革风向标。在食品产业领域,通过“问需于企”走访调研,针对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品牌影响力弱等共性难题,推出“七维帮扶”计划。与31家包装饮用水企业签订帮扶协议,从技术改造到品牌推广,从人才引进到质量检测,全方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在旅游服务领域,同样下足功夫。节假日期间,全市“三公示一台账+服务”的价格监管模式,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引导企业树立“口碑经济”理念。安康宾馆总经理雷红霞表示:“规范经营带来了更多回头客,就算淡季也有稳定客源。”
  市场秩序的维护,离不开高效有力的执法保障。全市创新管查融合机制,组建“监管+技术+办案”复合型执法团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战。今年一季度,全市市场监管执法持续发力,累计查办违法案件282件,其中1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1起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值得关注的是,案件查办数量同比下降44%,呈现“量减质升”的良好态势。执法“利剑”精准出鞘,既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又为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温度的有机统一。
  说到底,安康营商环境改革,绝非简单数据堆砌,而是一场重塑城市治理逻辑的深层革命。简政放权的“减法”,减去的是束缚市场活力的枷锁;监管服务的“加法”,加上的是护航企业发展的屏障;改革创新的“乘法”,乘出的是激发经济潜能的裂变效应;清理障碍的“除法”,除掉的是影响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
  当简政放权以“减法”破除行政壁垒,当监管服务用“加法”筑牢发展底线,当改革创新借“乘法”激活市场潜能,当发展环境用“除法”清理体制障碍,安康正以自我革新的勇气重构治理生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更在打破与重建之间,勾勒出安康加快转型的全新图景——向着产业升级、活力奔涌的未来勇毅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