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县镇按照“一场战役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围绕荒山增绿、群众增收两条主线,以政策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林业生态扶贫效果,走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经济、扶贫的多赢局面,形成生态扶贫的“老县模式”。
拓宽扶贫路径 促进岗位转移
老县镇按照“县建、镇聘、站管、村用”的原则,采取“生态护林员+贫困户”扶贫模式,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护林员队伍。本着“脱贫、择优、公开”的原则,优先选聘贫困劳动力成为生态护林员,选聘结果进行公榜,保障贫困群众权益,使他们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老县镇共有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政府签订了管护协议,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生态护林员实行聘任制,一年一签,每人每年补助标准4800元,管护面积不少于500亩,按月进行考核,工资按月计发。搭建起群众参与生态治理、获取劳务收益的平台,让他们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增收脱贫。
通过设立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
开展技术培训 增强致富本领
老县镇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扶贫思路,根据群众意愿和各村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聘请相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设课程传授茶叶栽植、茶园管理、产品加工,生态养殖,富硒粮油种植,中药材种植,樱桃、核桃、柿子建园管理等技术。同时,通过宣传栏、知识手册、宣传车、广播等形式,加大退耕还林、公益林、林业产业、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等生态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拉近了生态与百姓的距离,提高了百姓爱绿护绿的意识。
截至目前,老县镇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总体要求,一是对全镇8个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所有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举办2个轮次的产业技术培训;二是以经营主体为单位,根据各自带动贫困对象产业发展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产业技术培训2轮次,接受培训农民达1339人次,其中贫困户1079人次,努力确保贫困户户户掌握1-2项产业实用技术,参与1-2项富民产业增收项目。
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持续增收
老县镇始终把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为目标,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奋力打造“三个一万,”构建形成“稳受益、不返贫”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林果、魔芋、食用菌、天麻,林下散养土鸡、生态猪等长、中、短林业产业。根据各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规划“一村一品”,确保每个村都有一个规模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主导产业,带动群众稳定脱贫、持久增收。
老县镇用足用活各级出台的奖补政策,发挥各项目补偿及管护资金效益,开展生态补偿精准扶贫。通过退耕还林补助、生态效益补偿、林下经济补贴等激励政策,增加贫困人口“补贴性惠民”收入,不断激发困难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助推农民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高效密植茶园1万余亩;中药材1万余亩;新建柿子园、木瓜园、板栗园、樱桃园、猕猴桃等各类林果园1万余亩;食用菌25万袋;万只以上林下散养土鸡专业合作社,其中中巴(巴基斯坦)合资4万只现代化土鸡养殖公司1家,肉鸽养殖4万余羽;百头牛场1家,千头生态猪场6家,2万头野猪场1家;已经培育新型经营主26家,特色种植养殖大户30余家,带动贫困群众1200户。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