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第六次会议上
平利县财政局局长 刘永恒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平利县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提交县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家税收政策调整、财源基础条件薄弱、7.18洪涝灾害影响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和理顺津贴补贴支出迅猛增长等不利因素,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财政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
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4100万元,为预算的100.7%,比上年净增2000万元,增长16.5%。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165万元,比上年增加1167万元,同比增长38.9%,上划省市收入1737万元,比上年增加67万元,增长4%。财政总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4793万元,占预算的99.8%,比上年增加1795万元,同比增加59.9%;地税部门完成4632万元,占预算的106.9%,比上年增加582万元,增长14.4%;财政部门完成2269万元,占预算的384.7%,国产及国土部门完成2406万元,占预算的60.2%。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50万元,为预算的100.9%,比上年完成数增加921万元,增长20.3%。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2846万元(含上级拨入专款),增长44.4%,净增支出25485万元。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及公检法支出21708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33.9%,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理顺津贴补贴工资性增支和政法装备上级专款增加及校舍安全工程灾后重建项目列入此类支出。
2、教、科、文、卫支出2605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24.2%,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事业单位定岗定级和理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以及对卫生系统基本工资进行全额预算等工资性补助增加;二是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上级专项补助增加;三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四是增加对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0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3倍,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7.18洪涝灾害恢复重建增加支出;二是上级增加对就业再就业专项补助;三是优抚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增支。
4、工商金融环保城建交通等支出11703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13.8%,主要是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补助增加以及理顺津贴补贴等工资性支出增加。
5、农林水及国土资源事务支出1227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增长72.8%,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理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定岗定级工资性支出增加;二是农村能源、农村饮水、农村一事一议综合改革等建设以及粮食综合直补增加支出。
年终决算,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50万元,上级各类专项补助收入76258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800万元,调入资金424万元,财政收入总计83932万元。地方财政支出完成82846万元,专项上解支出304万元,财政支出总计83150万元。加上年结转3836万元,减去预下2011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4589万元,当年预算净结余29万元。其中:县本级结余28万元,乡镇级预算结余1万元,全县一般预算累计结余39万元,其中:县本级赤字为168万元,乡镇级结余为207万元。
二、2010年财政工作主要成效
㈠强化措施,千方百计保增长。2010年,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重点,强化措施,保目标,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4100万元,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达到44806万元,分别比“十一五”未增长252%、215%。
一是齐心协力保财政收入增长。努力克服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积极组织税源回归;强化对房产交易税收和企业所得税管理,进一步规范征纳程序;通过清理“小金库”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全面启用征管软件,加强对契税、耕地占用税的管理。通过各级各征收部门的扎实工作,顺利实现了年度收入目标任务。
二是全力以赴保可用财力增长。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努力做好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项目争取等工作,适时调整财政工作重点和目标,当年争取正常转移支付补助500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38000万元,其他各类专款和对口支援捐赠逾5000万元。
三是加大投入保后续财源增长。围绕“三大”经济体系建设,设立项目推荐、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专项资金,当年投入“西洽会”等项目推荐活动经费271万元,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资金90万元,兑现三大产业奖励扶持资金260万元,落实企业流动资金贴息资金83万元,发放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补助36万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财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㈡优化结构,集中财力保民生。着力实施有利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力度,较好地履行了公共财政职能。
一是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从财政总支出的规模来看,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县的财政支出到2010年财政支出达到82846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8倍,财政支出迅猛扩张,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从保运转能力情况来看,各类财政供养和补助人员的工资、生活补助以及津贴补贴得到了切实保障和按时发放,县乡两级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由500元、1000元分别提高到了3000元、5000元。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教科文卫、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31.5%、13.4%、14.8%,支出结构逐步趋向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
二是“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通过三年来的实施,累计筹集拨付民生工程建设资金4.85亿元,其中:2010年当年筹集整合民生八大工程建设资金1.98亿元,县级配套4200万元。目前,全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蛋奶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农村三级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增强。以县城廉租住房保障为核心的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趋于完善。通村水泥路建设、农村通讯网络建设等覆盖率达85%以上,农村人居条件逐步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有了新的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三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一方面,加大对乡镇集镇、农民安居工程和新村建设的投入。2010年,共解决乡镇集镇和政权建设资金260万元,整合筹集新村和农民安居建设资金1400万元,全年共拨付通村水泥路工程款4000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40万元;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支持7.18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年共投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9614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000万元。同时大力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全年累计拨付县中医院南迁一期工程及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1100万元,投资校舍安全工程及维修项目1700万元,为新正街强电入地二期土建工程及上年度市政建设调度拨付资金1500万元,当年申报实施“一事一议”项目154个、投资规模4300万元,争取中省财政补助700万元,大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有效促进了城乡均衡发展。
四是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累计兑付退耕还林补贴1.13亿元,粮食及综合直补2180万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710万元、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190万元,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
㈢科学理财,完善机制抓管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一是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监督检查等方式,有序推进了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八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重点,进一步夯实了财政管理工作基础。
二是加强了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2010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民政优抚、农村低保等纳入了“一折通”发放,确保了各项涉农惠农资金的及时足额兑付。全年通过“一折通”方式兑现资金共计1.7亿元。
三是强化了会计管理。一方面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培训,认真开展《会计法》执法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做到了监督与服务并重。另一方面继续执行财务总监制度,对所有重点项目严格按程序进行监督,坚持以“直通车”方式按进度拨付。同时配合县纪委对全县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139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
四是强化了政府采购管理。全年共办理各类采购业务 267笔,预算采购资金3300万元,节约资金290万元,节约率达9%。
五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今年以来,以“金财工程”为平台,全面建立起了涵盖县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的资产动态监管系统,把资产日常监管纳入适时、动态、规范的管理轨道。全年共完成国有资产收益2400万元。
六是顺利启动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自
2010年的财政工作是“十一五”财政收入形势最为严峻,财政收支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更加正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经济基础还不稳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企业效益增长、财政增收的压力很大;二是财政保障范围逐年扩大,可用财力的增长难以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三是财政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三、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继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总揽财政工作全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财思想。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增收节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构建民生财政;加强财政监督,强化财政队伍建设,全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财政工作的新跨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在综合考虑全县税源现状的基础上,2011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按15%和20%增长,下达16000万元和6500万元。
2011年财政收入计划安排是: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上级对县级财政补助收入36070万元(不含不可预测的上级专项补助),收入总计42570万元,减预计上解上级支出330万元,当年地方可用财力为4224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0.1%。2011年支出预算数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当年财政收支与可用财力一致。
分部门计划安排是:
1、国税部门财政总收入58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000万元;
2、地税部门财政总收入5500万元(不含高速路税收),地方财政收入3500万元;
3、财政部门500万元;
4、国土部门500万元;
5、国有资产收入(及政府非税收入) 3700万元,其中:进入地方财政收入1000万元。
2011年财政支出计划安排是:
2011年全县财政支出预算总规模为42240万元,实际安排到项目的支出预算数为4224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其中:人员机构经费39481万元,比上年增长20.1%,专项资金安排2759万元,具体包括的项目有:①上级政策规定及民生八大工程县级配套资金安排1979万元;②离休干部医疗费80万元;③接待费100万元;④会议费100万元;⑤农业“三大”产业发展资金300万元;⑥县乡道路补助费100万元;⑦教育发展专项及教育培训基金100万元。
四、为努力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而奋斗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完成年度预算收支任务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把组织财政收入、加强支出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㈠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1、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努力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一方面,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培植税源,找准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大对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的投入力度,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积极运用财信担保、财信典当、小额信贷等手段,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提高收入质量。一是坚持一手抓重点税源监控,根据财政收入的季节性特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挖掘潜力,堵塞漏洞,严防收入流失。一手抓提高收入质量,逐步提高税收收入比重;二是开展税源调查。对全县重点税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重点纳税单位实行专人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结合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和清理“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单位坐支、挪用和不按时将收入上缴国库的行为。
3、加大对已收储的国有资产及国有土地的招拍挂力度,努力实现超收。
4、加强对上级财政政策的研究,及时收集掌握上级财政政策信息,协同有关部门加强与上级沟通联系,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主动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好政策、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工作。
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认真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教学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助学体系,支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
3、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完善就业政策,促进解决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积极支持全县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做好突发性公共卫生防控所需经费的保障工作,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5、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切实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6、切实保证县乡两级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确保已经执行的干部职工工资津贴按时足额兑现,保证县乡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按时拨付,保持公共事业发展投入的法定增长,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应急保障机制,增强应付各类突发事件的财政保障能力。
㈢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一是重点支持茶叶、蚕桑、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力保障农村危桥、村级便民服务、安全饮用水等农村实事工程建设资金需求;二是继续做好涉农补贴工作,完善补贴政策,健全涉农补贴制度,规范补贴程序,突出补贴重点,改进管理办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农村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2、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户进城落户工作。一方面积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保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退出宅基地和耕地补偿及时兑现。另一方面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和重点项目,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积极争取建设资金,确保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工。
3、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二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市政环卫等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方式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㈣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财政改革。
1、继续推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精细化。在规范财政业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各类财政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推进项目库建设、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加强财务会计等基础制度建设。
2、推进财政监督的科学化、精细化。坚持把财政监督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