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教育事业专项规划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28 09:23 【 字体:

 

为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陕西生态经济强县目标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根据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53所,其中乡镇中心小学12(含九年制学校2),完中2所,高中1所,职中3所,单设初中7所,村办小学126所,城小、幼儿园各1所。在校中小学生36012人,在编教职工2160人。全县校园面积71万余平方米,校舍面积16万余平方米。

(二)、主要成绩

1、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小学入学率达99.6%,初中入学率达97.5%,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2.5%以下。城关小学建成省级示范小学。学前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特殊教育初步建成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我县被确定为国家随班就读实验县。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平利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建成省级重点高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服务“三农”,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县职教中心建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毕业会考、初中“三试合一”的考试成绩逐年提升,高考上省线人数实现了新的突破,2005年全县高考过省线达240人,平利中学突破200人大关,高考成绩再创历史辉煌。

2、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用于以学校布点调整、危房改造和部室建设。学校布点调整从2000年的273所调整到2005年的153所。危房面积由2001年的4万余平方米降低到现在的2万余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不足1万平方米。以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投入380万元资金,为全县26所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起了计算机教室,近2万学生走进了电脑课堂。争取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设备252套。大力实施“园林化校园”建设工程,树立了一批以西河职中、兴隆中心小学、长安中心小学为代表的园林化学校典型。

 3、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以“三项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干部作风整顿、师德教育、学生“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教育等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的具体要求,扎实开展了“讲传统、讲诚信、讲守则,进行道德实践和创新实践”的“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加强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4、稳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县上研究出台了《平利县教师管理办法》。公开招考了平利中学校长、老县中学和八仙中学副校长,轮岗交流了部分农村中学和中心小学校长。城区学校教师补额实行了公开招考,并严把教师入口关。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新课改教师培训工作,60%以上的教师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6.9%82%60%,高中研究生学历在逐年增加,职业学校培养了一部分“双师型”教师。

5 、办学综合水平得到提高。强化学校管理,推进教育创新,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了“五星级”学校评估办法。建成“五星级”学校11所,市级文明学校6所,市级示范中小学3所,西河、长安、兴隆三个乡镇已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县教育体育局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考评一等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被县人大授予“人民满意单位”。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加强教研教改,聘请、培训了兼职教研员,建成了6个省级以校为本教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004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进入课改实验。

7、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救助工作,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试点。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三)、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投入与教育所需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县绝大多数村办小学校舍属超期服役的土木结构或单砖墙平房,还有2万余平方米的危房校舍,其中D级危房9416平方米,排危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中学由于学生增容,学生宿舍不够,教学用房紧张,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等部室被挤占,部室不全,实验教学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普九”欠帐和排危新建的部分学校尾欠工程款共计1500余万元亟待偿还,争取投入,保安全,保稳定工作对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科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专任中学合格教师短缺,高中扩招后教师奇缺,影响了我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

3、学校管理还需要加强,教育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优秀校长和骨干学校建设亟待培养和强化。以平利中学为龙头的高考水平在全市与其它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办学规模没有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

4、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艰巨。学生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和网络建设还不够健全规范,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维稳工作难度加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还需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研究解决。

(四)、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认识。特别是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把农村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县政府、县人大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教育工作的决定》等具有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办学职责,落实了“三个确保”的具体措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保障,对教育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总结经验,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创新思路,确立了“1355”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强力推进“五星级”学校管理,大力实施教师整体提素、干部队伍建设、名师培养、“五好学生”评选、园林化学校建设等“五项工程”。通过这一工作思路的全面实施,全县教育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3、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三产业,城镇和东部地区转移,这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发展的空间也随之扩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510年,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各学龄段人口呈下降趋势,教育整体规模发展压力相对减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增加,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必将形成政府、社会共同办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国、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创建省市示范中小学、省级教育强县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工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服务于县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需求,保证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拨付和开支,保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配置的必要投入。

2、加强基础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兼顾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中标准化建设,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水平。集中建设好中学、中心小学和村办完小。重视儿童学前教育,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兼顾发展成人教育,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使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有明显提高。

3、加强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积极推进“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管理改革机制,加强教师管理,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力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深化干部作风整顿和师德教育,强化教师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4、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5、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按照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稳步推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用23年时间将现有D级危房基本排除,危房率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体设施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6、强化依法治教工作力度,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做好义务教育“保学控辍”工作。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支持民办教育。

7、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健全确保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教育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坚持突出重点,倾斜农村,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教育均衡发展。把创建示范重点学校同薄弱学校改造结合起来,把改善办学条件同提高教育质量结合起来,把扩大学校规模同就近入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3、坚持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加强调研指导,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教育创新。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积极进取,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

㈠、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把勤钻研、善思考、懂管理、心胸宽广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学校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达到40岁左右,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骨干领导集体,在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上校长和主任要通过学历补偿和继续教育,中学要达到本科以上,小学达专科以上,注重女干部的选拔和培训,使女干部能参与学校管理,不断发挥作用。在干部管理上做到三点:一是以县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对全县现任校长主任普遍轮训2——3次,并选派部分优秀骨干校长,处室主任参加市、省及国家级研修培训,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对现任领导干部从严考核,优胜劣汰,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三是狠抓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大力实施“512”干部工程,即重点培养50名校长后备人选。100名处室主任人选,2003——5年可进班子的后备人选。

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骨干教师和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建设和敬业精神摆在师德教育的突出位置,通过深入持久地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不良风气,使少部分师德修养差的教师得到转变,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二是继续强化现任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到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学历达7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