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3-09 09:06 【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15日在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拼搏奋进,开创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谱写了平利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辉煌篇章。

——经济实力强劲增长。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9倍,达到29.5亿元,年均递增1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1亿元,增长3.4倍,年均递增38.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6倍,达到6850万元,年均递增29.3%;工业总产值增长5.6倍,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39.8%;以2010年工业增加值超过一产和三产为标志,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20092010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

——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实现重大突破,金龙水泥、睿恒硅业、铅锌选矿、凯瑞斯服装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0家增加到3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7.5倍和8.8倍,达到28.5亿元和11.5亿元。累计签约招商项目58个,合同引资81亿元,到位资金45.1亿元。陈家坝、老县两大工业集中区初步形成规模。农业产业迅猛发展,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基地规模达到18万亩,其中高效精品茶园6万亩,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达到128家,茶饮产品产量达到5450吨,实现产值5.5亿元,“女娲富硒茶”、“平利绞股蓝”申报省级知名品牌通过专家评审;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累计建成正大模式1973户,生猪饲养量由28.4万头增加到58万头,产值达到5.5亿元;蚕桑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年均养蚕4万张,产茧1400余吨。粮油生产保持稳定。旅游开发加快推进,天书峡核心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女娲山景区开发恢复建设,“农家乐”蓬勃兴起,以龙头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彰显特色,成功举办了三届“茶之旅”文化节,有力提升了女娲故里、绿色平利的形象知名度。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山水园林县城建设加快推进,拦河成湖景观、滨河休闲步道扮靓县城,新正街铺装改造即将完成,“一河两岸”景观亮化工程启动实施,城南新区基本形成;陈家坝工业园区大道堤路工程基本竣工,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启动建设;省级卫生、园林县城创建达标,国家卫生、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老县、长安、城关、洛河、三阳、兴隆等一批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完善。五年累计投入城镇建设7亿元,新增城镇人口4.2万人,城镇化率由17.6%提高到35%。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先后有70个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平利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7·18”灾后民房重建与陕南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农民进城统筹推进。

——发展条件根本改善。以“三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白狮路、大三路、大广路、徐锦路等主干公路提等改造相继完成,新修通村水泥路895公里,创建通村示范路245公里,实现了县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平利人民期盼已久的安平高速公路破土动工;新建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座,完成104个村的低压网改,改造输电线路730公里;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基本覆盖自然村。耕地保有量39.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80平方公里,完成农业综合开发4.3万亩;长安、广佛、大贵三个农业园区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洛河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启动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69%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其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人;年均劳务输出4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6亿元。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大保险”实现扩面提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2.6万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建设保障性住房累计达到3158套,新建改造特色民居16600户,避灾搬迁安置42001.3万人,解决了8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建制集镇供水问题全部解决,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40处,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4万口。累计兑现支农惠农资金约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分别比2006年增加10632元、3015元,达到17500元和5100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拉动城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倍,达到6.7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建成寄宿制学校43所,新建和改造校舍8.5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实现全覆盖,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两基”攻坚通过国验,“双高双普”通过市级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县医院“二甲”创建达标,县中医院迁建投入使用,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卫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省市典型,新建县镇中心敬老院17所、村级集中供养点38个,75%的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科技、文化、体育、老龄、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千辛万苦抓项目、抓招商,千方百计扩投资、兴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预计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5亿元,增长1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增长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50万元,增长25.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加3013元、828元,同比分别增长20.1%19.4%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平利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倍感欣慰,五年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平利基本县情和加快发展的基本路径、基本规律的认识,作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重大战略决策,积累了欠发达县区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富民强县的宝贵经验,这就是: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和项目建设的第一抓手,舍得拿出优势资源、提供优惠政策,让人发财、促我发展,以更加良好的招商环境,更加开放的胸襟和视野谋划发展,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才能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重点突破。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抢抓各种政策机遇,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以项目推进产业建设,以项目带动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产业兴县。只有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坚持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产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聚集,从根本上改善发展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镇与农村共同繁荣。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施各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全县人民。

必须坚持依法治县、维护稳定。突出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建和谐社会。

当前,平利正处在跨越发展、赶超争先的关键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加快发展、扩张总量仍然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二是地方财政增收艰难,有限的可用财力与骤增的支出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巨大;三是全局抓项目、全民抓招商的主动性和争先进位的竞争意识仍然不强;四是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的整治优化工作亟待加强,依法治县工作任重道远;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保守、激情不够、作风不实、工作不力,没有争创一流的精神,缺乏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面建设美好平利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们阔步向前迈进、奋力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实施产业兴县、推进循环发展、建设陕南经济强县这一战略思路,我们在深入研究分析平利县情,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定位为建设美好平利,这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进陕南循环发展和市委、市政府建设美好安康的具体要求,也符合平利现阶段的发展特征。

美好平利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全面反映,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标尺,更是全县人民热切期盼的发展目标。建设美好平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

建设美好平利,生态是基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理念,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尽可能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保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努力把平利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优美县。

建设美好平利,富裕是核心。坚持产业兴县富民,坚定不移地壮大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使社会财富加快积累,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加快改善,使23万平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

建设美好平利,人文是灵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健康、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入挖掘女娲文化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塑造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美好平利,法治是保障。坚持民生为本,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人民群众依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治县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美好平利,美丽是形象。依托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坝河景观带,做美山水园林县城,围绕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做大特色集镇,做优重点景区,坚持徽派民居风格做好新型社区,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形象。

综合分析,建设美好平利,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家继续实施扩内需、保民生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差别化的政策,支持陕南加快循环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平利纳入全市“一体两翼”产业核心聚集区,支持我县率先发展,这都将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为我县壮大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自身发展现状看,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的效应更加明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强劲,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强烈愿望,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好基础。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定能够把平利建设得更加美好。

围绕建设美好平利,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循环发展“两大主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城乡一体、现代农业“三化进程”,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全面实现生产总值、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五个翻番”,县域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努力建设生态、富裕、人文、法治、美丽的新平利

力争到201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15%;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14.6503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达到10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5%,达到33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控制性指标。

各位代表,建设美好平利,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经济总量扩张

工业强则经济强。坚持把壮大工业规模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园区承载、产业集群、科技提升、循环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开放发展、全民招商的理念,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工业集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园区管理办法,健全入园企业评价体系,努力把陈家坝绿色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县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集群,把老县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重晶石循环产业园区。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立足市场需求,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狠抓招商引资、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切实把重晶石、石煤、铅锌、硅石、板石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构建起支撑全局发展的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全面加强投产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切实做好煤、电、油、运及原材料的保障服务,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企业达产达效。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增速年均达到25%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陈家坝、老县两个工业集中区聚集年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50家以上,工业产值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坚定不移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茶、畜、桑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突出业主经营、规模发展和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整村连片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抓规模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茶饮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其中高效精品茶园10万亩,茶饮产品产量达到7500吨,产值突破10亿元;累计建成正大模式3000户,新发展五万头以上基地镇1个,新培育万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和畜牧强村各5个,生猪饲养总量突破100万头、出栏60万头;全县密植高效桑园达到5万亩,养蚕发种突破5万张;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稳步发展中药材、烤烟、林果、蔬菜和水产养殖业;稳定粮油生产。二是抓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业主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实施水、电、路、园、沼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长安、龙头、翠茗园、龙古、秋河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八仙核桃产业园,着力把长安、广佛、大贵、洛河四大坝子建设成为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的农业综合示范区。三是抓品牌培育。整合统一茶饮品牌,优化茶饮产品结构,培育省级知名茶饮企业3家、市级知名茶饮企业12家,把“女娲富硒茶”和“平利绞股蓝”打造成国家驰名品牌;积极与省内外知名农科院校广泛建立科技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加大农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有组织地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积极培育有机富硒品牌。四是抓专业合作社。鼓励经营业主或农户之间,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合作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发展专业合作社,倡导干部到村领办帮扶,多方引导“农超对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坚定不移地打造“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坚持把“美丽乡村游”作为壮大“一县一业”、助推三产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一城两区三线”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招商合作,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重点建设一城一镇、一山一峡、一村一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游”品牌,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快以坝河为主轴的县城街景和市政工程建设,打造坝河特色景观带;大力培育健身、度假、娱乐、生活、艺术等休闲类新兴消费业,注重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县城建成区域性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按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加快天书峡核心景区建设,开发龙洞河瀑布群和正阳高山万顷草甸,打造独具魅力的天书峡景区。加大女娲山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女娲祭祀圣地。积极引导翠茗园、琵琶岛、悟真观等重要景点经营业主,进一步完善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加快A级景区创建;完善龙头旅游村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长安旅游景区及城关纸坊沟、普济寺等旅游村建设,把境内308省道沿线打造成为集中展现平利徽派民居、茶园观光、美丽乡村的“百里画廊”,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两个3A级景区。依托旅游产业基础,根据旅游消费需求,建立健全旅游标识体系,深入推进文旅结合,做精特色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人文景观游、山水风光游和茶乡风情游三条精品线路。坚持立足陕西、面向邻近的大中城市,加强与知名大型旅行社的营销合作,全方位进行宣传推介,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努力把“美丽乡村游”唱响陕西、推向全国。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总体建设规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做美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支撑、新农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以“一轴四区”为框架,突出市政建设、市容管理、市民提素三大重点,加快实施“一河两岸”灯饰亮化、一级拦水坝、陈家坝工业园区堤路桥、五峰山森林公园、第二中学、西关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完成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月城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建设西大桥两侧、西关路南入口、汽车站东片区、广场西南角和北环路,打造以女娲文化、茶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品牌,全面提高县城建设管理水平,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坝河城市景观带和宜居宜业宜游名城。突出主题、完善配套,增强承载、体现特色,统筹推进以长安旅游名镇、老县工业重镇和八仙特色古镇为重点的集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陕南移民搬迁、推进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实施,加快建设100个新农村和30个农村新型社区,扎实推进特困区域连片扶贫开发,做到规划设计、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建设进度、督察考核“五个到位”。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使70%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完成移民搬迁1.5万户、6万人,新增城镇人口3.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

(五)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以赴抓好安平高速公路帮扶援建工作,力促早日建成通车;争取启动平镇高速公路和平旬路提等连通102省道工程建设;加强路网提等改造,加快通村示范路建设,实现“出境通省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区域公路网络化、群众出行便捷化”。加快电网改造建设步伐,建成1330KV3110KV变电站,完成335KV变电站升压改造及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质同价。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的覆盖面和传输质量。积极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建设,深入推进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以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和重点区域防洪保安能力为重点,抓好四大坝子和308省道沿线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农业综合开发4万亩,提等改造基本农田10万亩,基本解决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提高城乡供水质量;以解决易灾地区群众安居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民进城、陕南移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快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聚集,促进边远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和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并重,深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建成第二中学及12所县镇中心幼儿园,认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和营养餐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做好保学控辍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和学前三年教育,力争实现高中免费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全县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为全市一流,建成省级教育强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县中医院“二甲”创建达标,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确保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体制,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三大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面兑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体育、老龄、残疾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事业。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处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增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全力做好2012年政府工作

201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增长23%;财政总收入达到1.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200万元,同比口径分别增长15%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5600元,分别增长8.6%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亿元,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约束性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快速壮大新型工业

大力推进全民招商。按照三次产业齐招商、大小项目一起引的要求,创新和改进招商方式,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重视商会、同乡会的桥梁作用,全面捕捉招商信息;评选“十大招商项目”、“十大招商人物”,重奖招商有功人员,激发全民招商的热情,形成政企联动、群专结合、全民招商的良好局面。确保当年合同引资25亿元,到位资金20亿元。

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坚持“五个一”的援建包抓工作机制,夯实包抓责任,强化协调服务,确保100万套PHC管桩端板、LED光电灯具、10万吨重晶石粉加工、5万吨碳酸钡、凯瑞斯服装二期工程5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促生物质能源发电、睿恒工业硅2号炉、10万吨腐植酸有机肥3个项目及早开工;力争30万吨重晶石粉加工、萤石矿精深加工2个项目早日落地实施;继续抓好正阳风力发电等已签约和达成投资意向的项目跟踪落实工作。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建成陈家坝工业园区迎宾大道和彩虹大桥,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启动商业服务区建设。依托重晶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在老县工业园区集中打造重晶石产业集群。深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园发展,力争当年园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研究制订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办法,力促企业提产达效,确保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亿元,增加值14.5亿元。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突出抓好规模经营。茶饮产业以境内308省道沿线为重点,依托基地镇和业主大户,按照宜茶皆茶、不留天窗的原则,新建高效茶园5000亩,改造山地丰产茶园1万亩,新建绞股蓝基地1万亩;扩大红茶生产规模,确保全年茶饮产品产量达到6000吨,产值突破6亿元。畜牧产业主攻龙头企业和强村大户,突出抓好规模养殖、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新建正大模式350户,新培育万头以上的畜牧强村1个,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62万头、出栏37万头。新建蚕桑基地5000亩,养蚕发种4万张,产茧1500吨。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新培育10家以上特色养殖企业或专业大户。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建成洛河农业综合示范区;启动龙头、翠茗园2个农业园区建设;新建有机农产品基地和设施蔬菜基地各1000亩;完成核桃建园1万亩;发展优质烤烟1.2万亩。

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实施茶饮品牌整合,培育省级知名企业1家、市级知名企业2家,把女娲富硒绿茶、平利绞股蓝培育成为省级著名商标。新培育1家万头、25000头、5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鼓励倡导干部到村领办专业合作社,当年培育“农超对接”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00家,个体商户1000户。

积极改善发展条件。加大安平高速公路帮扶援建和工作协调力度,力促本县境内早日全线开工建设。完成渡正路25公里延长线,长松路、洛三路县乡公路改造,完成阴沟河桥等5座危桥改造和猫儿沟渡改桥任务。启动八仙、城关110KV和洛河35KV变电站建设,完成30个行政村中低压网改和兴隆变电站增容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全年新发展节水灌溉3000亩,新修基本农田3000亩,加工提高基本农田1000亩。完成绿化造林2万亩。

(三)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支撑,唱响“美丽乡村游”

加快核心景区建设。完成天书峡核心景区大门、游步道、接待服务中心、广场等重点工程,确保“五·一”顺利开园。女娲山景区建设确保“十·一”前女娲庙主体工程竣工,力争启动女娲祭祀大殿建设。全面加快长安旅游景区建设,持续推进龙头旅游村建设,启动建设纸坊沟“美食旅游村”。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天书峡景区开园,办好第四届茶文化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游”,根据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依托旅游产业基础,认真策划包装以寻根女娲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游,以游览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山水风光游,以体验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风情游三条精品线路。

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加快众鑫大厦等星级宾馆建设,指导宾馆酒店规范接待服务行为。完善县城和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健全旅游标识体系。突出有机富硒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茶事体验、品茗休闲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农家乐”和农村家庭开展农事体验活动,鼓励发展农家客栈,开展乡村客栈星级评定活动,促进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借助广播、互联网、平面媒体等媒体途径,全方位推介宣传“美丽乡村游”。深入推进女娲民歌“六进”和女娲茶艺推广活动,编排一台能够全面展现平利特色的女娲文化、茶艺综艺节目,唱响安康、走出陕西。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合作,力争再引进2家以上知名旅行社进驻平利开设分部,签约10家以上旅行社营销“美丽乡村游”旅游线路。

(四)以城镇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县城建设管理。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积极谋划县城—长安一体化建设规划。高标准完成“一河两岸”、五座大桥灯饰亮化和新正街人行道铺装、街景亮化工程,启动坝河一级拦水坝建设。加快平中门口棚户区改造,启动县城西入口西大桥两侧、西关路南入口马龙潭桥头两侧、文化广场西南角、308省道汽车站以东开发、月城农贸市场和北环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完成烈士陵园改建革命公园任务。启动五峰山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大“双创”工作力度,在综合整治上下功夫,在重点难点上求突破,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三级联创”,切实让镇、村两级行动起来,掀起全民共创的热潮。

加快重点集镇建设。抢抓长安列入全省优先打造的12个核心品牌旅游镇建设规划的机遇,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尽早启动省级重点镇建设;老县镇要加快完善集镇配套设施,聚集园区产业,膨胀集镇人口,着力建设陕南工业重镇和城乡统筹示范镇;八仙镇要立足八仙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优势,按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完成八仙古镇修建性详规,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启动建设。其他各镇要积极挖掘集镇发展潜力,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打造特色。

统筹推进社区建设。以山地危居群众进城入镇搬迁安置为重点,捆绑农民进城、陕南移民搬迁、连片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坚持徽派民居风格,加快推进30个新型社区和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年力争完成移民搬迁30001.2万人。严格执行规划审批,严禁占用好田好地,原则上不再新增搬迁安置区。

(五)以挖潜增收为关键,强化财税金融保障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以矿产、房地产、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娱乐行业为重点,扎实做好税源清查摸底,加强协税护税网络建设,强化税收专项治理,加大税收征管和欠税清缴力度,严禁跑、冒、滴、漏,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等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加大土地统征储备力度,盘活国有资产。认真研究财政政策,加大对上衔接汇报力度,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缓解财政运转压力。

切实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前提下,切实加大对农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扎实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一折通”集中兑付等工作,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机构信贷服务方式,用足用活金融政策,积极拓展信贷领域,扩大信贷资金规模,切实加大对“三农”、重点建设项目、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专业大户和全民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产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第二中学教学楼、运动场、综合楼建设,建成11所标准化镇中心幼儿园,启动县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面做好义务教育保学控辍及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高考实现“保五争四”目标,“双高双普”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启动县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县中医院住院楼建设,完成10个省级规范化镇卫生院和20个国家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和医疗责任分担机制。全面启动计划生育“三大工程”,夯实基层基础,稳定低生育水平。完成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多渠道促进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400人以上。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县文体活动中心,启动老年活动中心和数字影院建设。加大救灾救助力度,强化城乡低保管理,完善五保供养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长安、广佛、大贵区域性敬老院,开工建设洛河区域性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水平,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县殡仪馆招商力度,力争开工建设,启动县级中心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陈家坝杨家梁保障房小区建设进度和县城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发展的重任、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期盼,需要我们把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勤勉自强,务实高效,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建设学习型政府。牢固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行政履职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破除衙门作风和官本位意识,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干暖民心、解民忧、顺民意的实事、好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妥善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建设法治型政府。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

建设效能型政府。始终把实干苦干作为成事之基和兴业之本,勤勤恳恳创业,扎扎实实干事,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坚持跟踪督办、督察问责的狠抓落实机制,弘扬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作风,加大治庸、治懒、治散。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努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建设清廉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不以权谋私,不与民争利,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以实际行动维护清廉务实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美好平利的蓝图鼓舞人心,加快发展的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亲力亲为的扎实作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建设生态、富裕、人文、法治、美丽的美好平利而努力奋斗!